拜金亦有动人时

拜金亦有动人时

2014-08-07    07'17''

主播: 青年文摘-播

4681 238

介绍:
赞同张爱玲的金钱观:喜欢且利落。 许多人对于金钱,是既爱又恨的。爱的是它的实惠,恨的是自己拥有的不够多而别人的运气又那么好。爱它的人,有些嘴里也是不肯说好话的,只是暗恋。因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说起钱就带铜臭味,很俗气。 我没有这些复杂的感受,只是从上大学开始就努力赚钱。尽管家里条件尚可,无经济压力,零用钱也比同学稍多,还是自觉“拜金”,但绝不取巧,老老实实干活。大学低年级时做家教,后来也给学校和企业兼职,算起来一周只有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功夫在书外”,却逐渐有了收获。后来给大型会议做策划,一次赚的钱就足够出去长途旅行一回,或是寄给老妈,给她一个惊喜。那些寒暑假,我用自己赚的钱走了许多地方。走得丝丝甜蜜,理直气壮。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人生的阶梯也会不一样:合理合度地以金钱为某种目标——当然不要是唯一目标,也是一种向上。而那些真正的“有钱人”,甚至包括“暴发户”,都未必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浅薄浮华,他们同样有着努力踏实的一面。 认识一个资产数以亿计的民营企业老板,如今还像个“土老冒”,在简陋的地方办公,吃穿都不讲究,对待工人有些苛刻,是一个不太让人待见的有钱人的形象。但是,他教育出来的下一代,个个知书识礼、懂得体谅,心灵和外表一样素朴,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不与人攀比,也不乱花一分钱。据说,他曾经给大女儿5000元要她买部新手机,结果19岁的姑娘买了一部功能简单的几百块钱的手机,剩下的钱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爸。她不赶任何时髦,完全不像我们以为的“富二代”。 生于富贵,却不以为意,她的目光清澈坦然,从此人生少了枷锁,可以一心去过自己想要的简单生活。所谓“暴发户”的子女,不乏这样的纯良类型。财富有时是基石,会教人淡定。暴发户们自己未必能做到,下一代却渐渐“懂礼节、知荣辱”了。 还认识另一个“有钱人”,年近四十,初中肄业,行事却不乏稳重大气。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工厂的老板,如今企业已逐渐走上正轨,营业额连年翻番,一年净利润已超过5000万。他识人以诚、用人之长,网罗了几个行业里的优秀人才。而他自己,为了从商场的劳累矛盾中解脱,参加了北方某名校的汉学班,每个月会飞到那里听五天的课,住在校园里,全情投入了解汉语的美。他说,“坚持上课,令我安然超脱,不再被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所伤。我也感谢曾经的机遇让我能拥有财富,可以选择现在这样半出世半入世的生活态度”。因为这些,他在慈善事业上舍得投入,往往一掷万金。 用任何单一标准去衡量一个人,都太过片面了。譬如财富,一个人拥有的财富,不证明他一定比别人高明,但也绝不仅是“铜臭”。贫穷可有傲骨,富贵也未必就没有。多数人向往金钱,可见它有益处,至少它可以买到支付能力之内的物质。至于情绪,金钱也非完全没有帮助。 当然,钱这样的东西,也不是万能的。曾经多次看见一些贫贱夫妻,笑得那么快乐自然。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是一对年轻的打工男女,抱着一个小小的病弱婴孩,在问医院的路。他们穿得很土很旧,笑容却一直爽朗灿烂,恍若要去的地方是世外桃源。他们没有多少钱,却有这世上少有的相亲相爱的真挚快乐,胜却金银满屋。这样的简单与知足,可遇而不可求,金钱也黯然失色。 顺其自然地生活,加一点韧性,懂得随遇而安,所获金钱多少便不再是问题。无论自身际遇如何,都不要轻易贬低富人。财富的积累里总包含能力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们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对赚钱没兴趣。这其实不是好事。积极向上的金钱观,未必不是人生的一扇窗。若真的不在乎,你也可以赚了钱,捐给鳏寡孤独。他们需要你不在乎的东西,以获得人世的温暖,非常现实的温暖。 人生态度里有一点点拜金就好,恰如菜中调料,若太重,便喧宾夺主,失去了本源;若无,味道则有些怅然若失的寡淡。当真遇见心念太执拗的人,可以同情,也不要鄙夷。人生是自由的,他们或有他们的苦衷。 (文/东方小四)
上一期: 不急
下一期: 月亮和爱情都像一碗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