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不伤春流逝,古诗文里灼芳华》作者  启昀

《桃花不伤春流逝,古诗文里灼芳华》作者 启昀

2020-03-29    13'11''

主播: 四叶草~~

1457 3

介绍:
《桃花不伤春流逝,古诗文里灼芳华》作者 启昀 关于春天的印象,最常见的应是“三月春风,桃红柳绿”了,这是打小时在书中看见的春天景象。看时没有细细斟酌,只觉得春天是有色彩的,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句话却怀疑了起来,生长在黑土地的我,在三月里,面颊感受到了寒冷中夹杂些许暖意的春风,眼睛里是淡黄的柳,绝无粉红的桃花。原来这句话是形容南国春天的,我们这儿的桃花是开在四月里的。 上周六上市里给女儿买书,乘7路车途径儿童公园时,见路旁的柳树垂着绿色的枝条,才觉得春天真的来了。连续两周的升温,催开了柳枝上的牙苞,小叶片正慢慢地舒展着。公园里的一片桃树,正花开得烂漫,粉红的,粉白的,绽放枝头,也开在我的心里。蓦地,想起了《诗经》里那位无名氏诗人的一句诗:“桃之幺幺,灼灼其华“,也许这是关于桃花美丽姿色最经典的文字记载吧。从此,桃花不仅开在春风里,也开在古诗文里了。 晋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算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了。这位淡雅,清高的五柳先生,以超脱恬静的笔触,描述了桃花源中“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的自由世界,打造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诗仙李白对桃花情有独钟,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一个浓字,写活了桃花的鲜艳妩媚。滴露的桃花,是那么地娇嫩、可人。但不见了友人,赏花的心情也不是十分愉悦了,倚两三松发愁。而狂傲不羁的诗人,在另一首诗(《山中问答》)中则表达了另外一种人生境界:“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伤感,倒是浪漫如故、豁达乐观的情怀。 大诗人王维也留下了赞美桃花的诗句,《田园乐》中有:“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莫非“桃红柳绿“的词组由此诗化来。噙着昨夜雨珠的花瓣是经不起风吹的,纷纷落下,雨后的柳树翠绿一片,笼罩在早晨的烟雾之中。家童未醒,山客尤眠,黄莺鸣啼,任凭打落的花瓣洒满庭院。“山水诗人“的王维不愧为写景的高手,几个意象,^描摹出雨后农家的春景,没有感伤,反倒是有一丝恬静和盎然生机了。 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与李白的《山中问答》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来到庐山大林寺,眼看春天悄然已过,可此处桃花开得正艳。人们常为春天远去而心生感慨,哪知春天已经转到了这座山中。以诗人眼光看来,桃花/无疑是延续春天美景的事物。 晚唐杜牧是个宜伤感的诗人,因桃而《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寻春来迟,芳华已逝,花开花落,绿叶却覆冠,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诗人借此寓少女青春年华短暂易逝,含蓄地表达出时不再来之感伤。 刘禹锡写的桃花,则别出心裁。《赠看花诸君子》中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兔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时,诗人被贬郎州10年后奉诏回京,见玄兔观里桃园灿烂,触景生情,挥笔题诗于墙上。又过了14年,他再次来到玄兔观,发现“荡然无复一树“,不禁惆怅感慨,写下《再游玄兔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游同一地,见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景观,写的两首诗前后对比,抒发了经久患难而不衰的志士气格,表现了人比花更有生命力的深刻含蕴。 崔护笔下的桃花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最具有传奇色彩了。他的《题都城南庄》一诗脍炙人口:“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爱情小诗富含人生哲理,从人面与桃花相映的美丽景象写到人去花留,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绵绵的落花之痛,错缘之憾。诗中自有一个爱情故事。 据传,某年清明崔护独自一人去郊外踏青,郁郁桃林中偶遇一美貌少女,她的红润面庞与桃花交相辉映,妩媚动人。崔护心仪少女的美丽,萌生情爱,几欲启齿,却又羞止。惊慌失措之际,还想起向女子要一碗水喝。之后,诗人匆匆离去,只是那女子娇羞的容颜,始终难以忘怀。翌年清明,诗人又来此,希望重温旧梦,然而,虽然桃花朵朵盛开,却不见少女款款而来。原来,那女子竟是因为那次与他相见而相思,抑郁而早逝。这哪里是崔护能预料到的呢?他为自己和所爱的人之间“掘了一道鸿沟“,那该是泰戈尔笔下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吧! 元朝初年的谢枋得,也写过桃花,他在《庆全庵桃花》中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谴随流水,怕有鱼郎来问津。“诗人自比“避秦人“,庆全庵为“世外桃源“,不计时日,只是看到粉红桃花又开放,才知道又一年春天来了。不希望“落红随水流走“,泄露自己隐居的信息,怕鱼郎寻水迹而来,打破自己宁静的生活。诗句显得天真而有情趣。 是的,桃花虽然美丽,但花期短,又过分娇嫩,经不起风吹雨打,未到荼糜也往往落下。常令文人墨客感慨丛生,叹人生易老,韶华易逝。 清代袁枚在《题桃树》一诗中抒发的即是此类情怀:“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将花儿凋零后满目狼藉的景象与初放时的美丽进行鲜明对照,委婉地道出了怜花惜春的感伤。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以桃花自比,作过《桃花行》一诗:“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花尽春憔悴。“以花拟人,又以人比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泪水即是落下的花瓣。六个泪字,就将花的行色与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活脱出一个多愁善感,孤独无援的痴情才女形象。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惜,感叹于一出爱情悲剧了。桃花在这里,则成了纯洁美丽红颜薄命的象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冬去春来,桃花开放,又随春天的脚步落尽繁华。它不管人们赋予怎样的情怀,道不尽的一个美字站立枝头。想必,人们对于美好事物总有追求之心,要不在了绝尘缘的寺庙道观之地怎会有人植桃树呢。同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也总想更长时间占有,不免伸出挽留之手,但又怎能握住溜去的春光呢?那就让春风尽情地涤荡心胸,让春雨恣意地挥洒自如,让写桃花的诗句扎根心中。只是我想说:“莫怕桃红随流水,子满枝头报春晖。“这该是与李白、杜牧同样的人生境界吧!我能走出他们的诗句,却走不出他们的情怀。也许这就是文字中感悟的一种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