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月末尽,乡村归狐影》

《年过月末尽,乡村归狐影》

2023-02-02    07'26''

主播: 郝运来

83 0

介绍:
乡土散文:年过月未尽,乡村归孤影 诵读:永恒 新集旧事 2023-01-30 15:43湖北文化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 关注 年味的余韵还在人间飘散,乡村却早已从热闹回归平静,两三天的时间,原本人头攒动的村子,又变得空落落——打工的外出了,定居城里的返城了,至于孩子,也都随着大人,去异乡,或归城中小家,开启2023的新生活。村里,又现空巢,老人留守。 天气正好,阳光热烈,温度适宜,老人们回归日常烟火。午饭后,几个老人聚在门前场坝上,晒着太阳聊着天,不知谁家的狗,也懒洋洋地趴在一旁,闭着双眼,享受着难得的悠闲。被眼前的场景感染,我也如老人般,找个凳子,向阳而坐,与众同聊。 王太婆说:“这下好了,终于轻松了,孩子们都回了城,他们自在,我也自在。”我接过下句,“后人在身边多好啊,一年难得几回这么长时间聚在一起。”一旁的爹爹似乎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好什么好,我们这些老家伙,平时一个人惯了,人多了反倒不适应。再说了,他们每回来一次,走后得花我好一段时间整理,累。”  原以为老人乐于过年,乐于过年时的举家团圆,可听老人们的意思,好像并不乐,相反,他们都觉得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静,自己更忙了更累了。或许,在我们看来有些孤单的“留守”,早已成为老人的习惯日常。长久习惯突然被打乱,换作我,好像也不太适应。 乡村改变巨大,生活好了,日子富了。换作以前,老人们得为生计愁,即便到了六七十岁,也依旧在田地忙碌,不劳作可不行,不下田下地,哪有吃喝。如今,大不同,每月都能领到300多的“老人钱”(农村养老保险),买点米油调料足够,蔬菜,自己在门口随意种点,充足得很。 至于鱼肉荤腥,也跟以前大不同,以前是馋着吃,如今是日常里的司空见惯,并且,农村老人如今也讲究养生之道,基本以素食为主。乡村的居住环境也大为改观,后人们基本都在家建了新房,一栋栋洋楼,老人住起来舒舒服服,房前屋后的路面也都进行了硬化,每天早晚,老人们都一起散散步、走走路,惬意得很。  谈到现在的生活,几个老人声调明显高了,都觉得享福得很,日子比以前那不是强一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每月有钱拿,大病有医保,吃穿不愁,房好路好,真是一切都好。老人们说,不说别的,单说村里的长寿老人,太多了,80岁以上的接近20人,90多岁的都有5人。 这还是我想象中的乡村吗?生活好了,条件改善了,但在我的意象里,亲人陪在老人身边才是老人真正的幸福,可他们好像对此并不在意,我们所谓的“留守”老人,于他们而言竟然是一种享受,我们以为“留守”孤单,可他们却开心得很。 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导致我们与老人之间的想法迥然不同?或许,是我们过于自我,从不曾真正为他们着想。王太婆说:“有什么好陪的,我一个人在家快活得很,相反,他们回来后,我还得忙里忙外,对于他们,有些看不过眼的行为,我还得说上两句,结果还有可能搞得都不愉快。”  “是啊是啊,他们回来后,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晚,我看着都生气。还有,一回来就抱着手机,与我们聊天都少。这回来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回。有那个孝心的话,给点生活费,至于陪着我,真不用。”隔壁的老哥如是说。 细想之下,老人们的话不无道理。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年轻人回到乡下老家,要么聚在一起打牌,要么就各自抱着手机玩自己的,哪还有时间与老人交流?相反,很多年轻人回老家后,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人做的饭菜。 一直以来,老家都有着“元宵之内都是年”的传统,如今,返乡的年轻人早早返程,开启新年新生活。那些“留守”乡村的老人,也回归日常,在孤寂的村子里,开启他们并不孤寂的生活。乡村,或许并不孤单,只是静寂了些,这,或许也是乡村们老人的清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