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年味”
原创 2018-02-11 儒风大家
世事喧嚣,忙忙碌碌,又是一年。
节日就像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上建造的房子,在岁月蹉跎中,可以给自己一个驻足休息的地方。而春节,就是那一座巍峨的宫殿,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每个中国人都会在这个宫殿里过一个祥和安乐的春节。
最美的年,是小时候的年
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开心不过的,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的算着这个大日子。
从前慢,过了腊八,大人们就开始忙年了。腊月里的大集,也是最热闹的,农村人的年货大部分都来自赶大集。
这时候的人也最多,平时不赶集的人、外出打工的人,也会在集上露面。在农村,过年那几天是没有集市的,于是人们就要早早的置办年货,特别年28、29的最后一个大集。
那个时候的集市最热闹,小孩子们总会闹着一起去购买年货,不为别的,就为粘着大人们多给自己买些想吃的零食和玩具······
大人们每年都要给孩子们买新衣服,而孩子们总是会对新衣裳格外重视。总要把县城或者镇上的大小商场都逛一遍,逛的累到不行才肯决定要买哪件,这才满意的走出商场。
家里总是很热闹一大家子都在忙活,大人们忙着大扫除,忙着准备食材。奶奶的手上总是沾着面粉,不是做馒头,就是做饺子。
那时候大家都很忙,每天都有事做。忙忙碌碌才叫过年,我记得小时候贴春联,我们会买一些,爸爸写一些,在年三十这天,放过了爆竹,吃过早饭,就在锅里熬一点浆糊,把门上的旧对联清除,然后贴上崭新的春联。
春晚里12点的钟声一响,紧接着就是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天上就像炸开了锅,我就趴在窗户前静静的看,这噼里啪啦的声音至少要持续半个小时才能停歇。
这一晚红灯笼是不关的,每家每户都亮着,老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还要到村庄周边的田地里,朝着祖坟的方向,焚香奠酒,请先人回家过年。夜里8点多以后,还要跟着大人们到本家去拜年,大多孩子只是想着看春晚,不想去拜年。
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各种拜年了,收各种红包压岁钱,兜里塞满各种零食,开启了走亲访友的热潮。
年味渐行渐远
有人说如今人钱多了,年味却淡了。有人说如今人忙了,年味被冲淡了。
如今很多人只顾埋头挣钱,一年四季天天忙,忙得忘了家,忘了生命的根,忘了抽一点时间去陪伴自己年老的父亲母亲······
不仅如此,现在连拜年的形式都简化了。现在有了手机,流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视频拜年。有些人拜年缺少了诚意,连拜年短信都是抄袭的。
现在的年轻人,吃年夜饭时还在低头玩手机,亲人朋友之间,都像隔了一层隔膜,人情淡了,年味也就淡了。
有人说,年味淡了,是因为村子空了。在北方,大部分村庄,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连过年时村子里的人也凑不齐了……
年味变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们都长大了。人越是长大,考虑的问题就越多,总是纠缠在各种问题里。人越长大,包袱就越多,失去了那一份纯粹的童心。
人长大了,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很难再感受到当年那些纯粹的快乐。小时候,你可能因为一件新衣服而得意洋洋,现在却不会了;你可能因为100块钱的压岁钱而兴奋地睡不着觉,现在也不会了。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
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
以前的年味,确实越来越淡。但那只不过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年味吧,不同时代的人心里有不同的年味。就像现在,每年领支付宝等平台的红包,似乎又成为了年味里的新“元素”。
时代在发展,过年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说不定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回忆2018年的这个春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团圆,拜年,和迎接新的生机。这是春节不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