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念乡下人那份真》作者:苏立敏  诵读:虎哥

《常怀念乡下人那份真》作者:苏立敏 诵读:虎哥

2018-05-08    10'18''

主播: tiger-虎哥🍑🐱

33 0

介绍:
常怀念乡下人那份真。 作者:苏丽敏 诵读:虎哥 立秋处暑后,一早一晚十分凉意,置身喧嚣虚伪的小城,感受了太多化妆的人与伪装的心,更是渴求起世间本真来,渴求时光回暖,人心向善,只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本真只有乡下人有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时节应该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秋风一起,不老的诗、不老的人都走下岁月这本古旧线装的书,回到乡下村落。一向喜欢乡下素朴的民房,袅袅炊烟绕过慢时光,勤快的乡下人在慢节奏的生活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骨血里生长着与植物相契的脉络,风格里有草木的闲雅,人格里有隐忍的谦让,乡里乡亲不分远近,大伯大娘能叫半道街。 乡下人说节气,决不生搬硬套现成的书面语,比如把“立春”叫成“打春”,一个“打”字就打破了“立”的规整,可以想象春天是乡下人吹吹打打迎来的,孩子吹一枚柳笛,男子击一只大鼓,而素衣的女子只需举起棒槌在溪边浣衣,这样的气势就足够吸引花儿迫不及待地盛放了。春天是打出来的,歌舞升平,岁月静好,每个春天无不这样从喜庆里开始。又比如说“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夏天终止,炎热躲藏,乡下人理解的“处暑”没有这么深邃,就是出了暑,从伏天里跑出来了,热了那么久,蝉吟蛙鸣,绿意蜿蜒,好想走出来透一透气,也终于走出来了。 出了夏天,摇蒲扇的手就腾出来,早起从自家菜园里摘回水灵灵的菜,红艳艳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放在筐里,手里掂一把大葱,随意地走在了秋风里,乡亲见了乡亲,招呼里也有了秋的味道:这天儿,凉快了呀---!对面乡亲也押着语气的韵律:谁说不是?出了暑立马就不热了。一句招呼,语气平仄运用得恰到好处,句逗清欢也押进了烟火气息,乡下人说话真是好听也朴实。有闲情的人相遇,站在田间地头说说庄稼的长势,说说年景;平时来往多的人邂逅,作伴一路走,青菜也分了一半去;乡下人不见外,用着了就至少讨要一根葱,回家给手擀面炝个葱花去。 乡下人说话就是真,不藏着不掖着,说出来的话不绕远不加潮气,是五是十 不差分毫,说麦子收了几袋就是几袋,说玉米拉回了几车就是几车,见面没得说就说说天气,晴了就下地干活,雨了就在家歇歇,分开不舍得就凑到一家聚聚,小酒一壶,小菜两碟,扯最远的话题不过了从村西说到了村东,说说记着帮过咱的人,要常念着人家的好,乡里乡亲,谁家困难就帮人家一把。  乡下人总能把日子过到甜,乡下人的日子真是过出来的,精打细算,凡事节俭,秋阳席卷的午后,家家院子里摆上了一只旧瓮,用平时吃剩下的馒头、口感不好的西瓜和发了毛的煮豆子做西瓜酱,或者把洗净的韭菜花在碾子上磨碎了做韭花酱,还有的人家摘回地里遇霜发蔫的茄子馏了,撒上五香面儿做茄包儿,等秋风倾洒,白菜还没长成,这一坛坛的酱就够滋润烟火日常了,吃腻了自家的,吃邻家的,不空着手,端一碗自家的酱,换一碗邻家的酱,左邻右舍换着吃,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日子再穷,也得变着法子哄骗孩子们多吃半块馍。 女人们勤快不勤快,也是秋风说了算,秋风一起,村落里就没有闲人没有闲巷,纳鞋底的、绣花的、缝布衫的,巧手负责画花剪鞋样,村落里就流行起最新的时尚来,原本不变的营生是千层鞋底的布鞋,到了秋季就要做新的,孩子们树一样长得快。 秋天的乡下是这样的,满院子太阳花孜孜不倦地开,三、五只鸡悠闲地散步,一、两只鸭骄傲地看门,爷爷叼着长烟袋走过来走过去,奶奶搬着坛坛罐罐,从这一个墙角倒腾到那一个墙角,常常是抬了一辈子杠的两口子,彼此更是年老时最稳妥的拐杖。 乡下人的门用最简陋的木板与世界隔开,出门时插一把生锈的锁,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在家时木门敞开,土墙低矮,想来时风风火火进来。 乡下的日子是真的,乡下人的话不用怀疑真假,说了就做了,真心说的话就算没有做到想起来也那么舒坦,乡下人用一颗真心交接另一颗真心,乡下人说话是完完全全把心里的话一古脑倒出来的,没有修辞没有定语,不说出来的话是只想对一个人讲的,没机会说出就永远放在心里不说了。     作者: 苏立敏,经济师,信合员工,河北散文学会会员,在中国金融网发表作品二十余篇,已出版诗文集《我给世界留下了影子》、《遇见所有该遇见的人》、《风儿记得每朵花的香》,出版散文集《光阴深处那一抹苍凉》、《《眼眸滴落温润的秋寒》,其中《秋寒》获得二0一七年河北散文名作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