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161 玄奘西行取经

【上下五千年】161 玄奘西行取经

2016-10-31    11'53''

主播: 情同初见的声音花园

41 0

介绍:
【情同初见的学习小札】 今日荔枝电台分享涉及到玄奘和《大唐西域记》,顾我们来详细学习下。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个人成就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大唐西域记》 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艺术形象 唐僧是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作家以唐代僧人玄奘为原型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小说中的唐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恪守传统伦理和宗教信条的士人阶层的典型代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心诚而又迂腐,善良而又懦弱。 唐僧一生历经磨难,俗姓陈,是海洲陈光蕊之子。陈光蕊在江州赴任途中为人所害,妻子忍辱生下儿子,放入江中,任其随波漂流,后为金山寺法明和尚拯救,取名江流,等到年长,落发为僧,法名玄奘,后成为一代高僧。以后,由于观音显身,为他指点大乘经典所在地,唐太宗即命他前往西天取经,途中遇到无数灾难,有天灾,有地灾,有人灾,更有无数的妖灾,前后共有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好几次险些丢了性命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这些灾难不仅是对于玄奘取经传奇经历的神异解释,也说明了求取正果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