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赵园:历史写作的想象与叙述

【沙龙】赵园:历史写作的想象与叙述

2015-09-15    46'51''

主播: 东方历史评论

262 29

介绍:
谭徐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东方历史评论》和单向空间联合主办的“新史学沙龙与东方历史周末”第三场,今天很有幸请到赵园老师和杨念群老师做一场学术活动。明清之际可谓一个天崩地解的大时代,既有夷夏之辨的大背景,又有接连不断的民变,还有让人应接不暇的市民文化的繁荣,各个维度使我们的研究推进起来力度往往不大。赵老师在50岁的时候有一种新的学术转向,《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出来后反响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一个交流。 另外,杨念群老师的《何处是“江南”?》一书谈到皇权与士权的关系,引起了很多讨论。由于学术主张的不拘一格,杨老师是个有争议的学者,大家给杨老师贴了标签,但我感觉这本书反而没那么建构的色彩,把很多细腻东西写出来了,很有味道。同时,杨老师对赵老师很推崇。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两位老师的观点。先有请赵园老师。 赵园:我稍微随意一点,跟大家不熟识,并不了解大家对我的研究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所以从头说起。 我的专业背景是中国现代文学,做跟史学有关的研究其实是客串,但也不应当算是票友。杨念群先生是京剧票友,我却不应当算是史学方面的票友,因为差不多20多年时间全力以赴,做跟明清有关的题目。说“全力以赴”,是把几乎所有工作时间都投入这一项工作中,一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转移了一下。花了这么多时间,就不是票友性质的了。但是即使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明清之际,我仍然是一个文学研究者。我做的和别人有点不同的话,应该由我原来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训练来解释。原来我希望能够跨进史学领域;而且在这20多年中,也主要是向史学学习。但我后来认识到,如果我有什么长处的话,这个长处仍然是文学研究和文学阅读所给予的。做明清之际这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已有百万字。这个研究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史的线索,有叙述明史或者从明代到明清之际的历史这样的意向。我选择的都是点。做别的研究也一样。这是我自己的研究习惯。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是如此。我和钱理群是同学,他常常抱怨,说我们做文学史的时候,邀请你参加的,你拒绝了。现在新文学30年一版再版,几乎每年都要再版,版费很高。我不参加,因为我没有感觉的题目不会做,现在仍然如此。必须有兴趣、必须有感觉,然后才能够进入。做明清之际,选的都是一些点,包括话题也包括现象。 在时段方面,也不仅限于明末清初这一个时段,也包括明初,比如“建文逊国”,燕王朱棣取代他侄子当皇帝这一事件。所以对明初也是关心的。后来写《想象与叙述》,有一篇是关于元明之际的。对明代历史感兴趣的,还有嘉、隆之际,因为这时期的人物特别有魅力。我写过一篇唐顺之。我对自己写过的东西很少再读。最近江苏电视台要做他们自己本省的人物,有一条巷子,那个巷子出了一些名人,第一个是唐顺之。他们来访谈,这时候我回头看我写唐顺之的那篇文章,仍然能够回想起面对这样的人物时的感动。不只是唐顺之,嘉、隆之际的很多人物都曾打动过我。而且我发现到了明末,士大夫回头看,常常对于嘉、隆之际的人物怀着一份敬仰和感动,认为那些人一团正气。这也是他们吸引我的地方。 另外是明末清初。既然是“明清之际”,就延伸到清初,到康熙年间,甚至稍晚一点的时间。但这仍然是几个时段,而没有打通整个明代历史的意向。哪些现象、哪些人物吸引了我,我就做那个现象和人物的研究。而且,我真正从中得到启发的,常常不是近人、今人写的历史著作,比如《南明史》诸如此类的著作,而是一些问题的专论,对一些专项议题的分析,包括一些论文。 我最后写的一本书,叫《想象与叙述》,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