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孤独的人生充满温暖

如何让孤独的人生充满温暖

2015-09-23    18'29''

主播: 穿旗袍的凤凰

54 0

介绍:
苏小扬:如何让孤独的人生充满温暖 在我们年幼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不平凡的,是公主王子,一定可以拥有精彩万分的人生。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不一样,拥有更出色、美好的人生。 如何让孤独的人生充满温暖 文丨苏小扬:「经典短篇阅读」专栏作者 第一次看《玛丽和马克思》时,看了不到半小时,便觉得节奏太慢想睡觉,就只好关了。第二次再看,却是几年后的一个晚上,自己一个人竟然看到泪流满面。有人说,脑子进太多水,流出来就是泪。可能那中间几年,我脑子进了太多水了。 《玛丽和马克思》讲的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在澳大利亚的玛丽是一个孤单的小孩,常被同学嘲笑脸上的胎记,父亲忙于玩鸟类模型,母亲却是个酒鬼。玛丽,是所有年少时单纯敏感的我们的写照:拥有丰富的感情与泪水,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拥有自己的理解,孤孤单单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 而马克思,却是独居在美国的一个40多岁的男人,无神论者,会暴饮暴食,有一个想像中的朋友,但是他不懂与人相处,特别是女人。马克思,像成年的我们,不会哭,不懂得什么是爱与被爱,会封闭自己的心。可是他也有一份天真,怀着对世界真诚到近乎赤裸的理解。他像是一个未完成成长的成年人。 两人因玛丽的一封信而结识,因为她想知道其他国家的小孩是从哪里来的,就写了封信寄给了邮局地址簿里随手撕下的一个名字和地址。 他们两人,在各自世界里都被看成是怪人,是边缘人物。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但是他们都怀着对世界真挚与纯净的理解,在不被他人所能懂得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虽然一直都那么地孤独。 所以这是两个孤独的人之间的故事。也许就是这种孤独,打动到了我。因为在玛丽、马克思身上,我看见了幽暗深处的自己,那个在孤独中徘徊的自己。 孤独,也许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学习的命题。在这个学习的路上,最开始是害怕孤独,不敢独处,渴望更多的陪伴,而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只选择第一阶段,之后就再也没有往前走了。第二步,是开始面对和了解孤独,虽不那么害怕,但依然怀有迟疑与不安全感。第三步,我们开始学习去独处,去感受、接受孤独。这一阶段也许并不那么愉快,因为还是伴随着那种无助的感觉。第四步,我们开始懂得孤独的好,懂得怎么和自己相处,并且让自己享受在其中。第五步,那可能是很高的境界了,没有过多纠结于是在独处还是有人陪伴,孤独还是热闹,可是一直都能与自己怡然相处,每时每刻既可以因陪伴而欢喜,又可以因独处而安心。 孤独伴随一生,是生命的本质,我们只能稍稍减少对它的触感,而不能使它消失。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感到不那么孤独,即来自他人的理解,可能是家人、朋友、知己。 马克思的人生三大理想是收集所有的诺布莱玩偶,吃不完的巧克力,和朋友。看到他的第三个人生理想那一刻,我鼻子一酸,这是多么孤单的人。 但想想,我们也一样,都想有可以理解和陪伴的人。纵使你现在有朋友,在某个时候,你也可能发现你身边的朋友不能理解你。当你渴望有一个可以理解你的朋友,那时候,朋友也是你的愿望。理解,并不一定是能够完全懂得你想什么,而是能够尝试从你的角度去理解。 这部电影中,让我特别动容的有两个画面。其中一个是马克思说他不会哭,玛丽就把自己的眼泪收集起来,装在小玻璃瓶里,漂洋过海地寄到了美国给马克思。马克思收到后,站在镜子前,用镊子把玛丽寄过来的眼泪,一点一点滴到自己的脸颊上。朋友,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与你默契配合,但是却因为一个举动,一份关心,足以温暖到你。就算不能完全理解彼此,但是拥有这样的爱,有一种孤独的温暖。 另一个镜头,是玛丽因为与马克思产生误会,久不联络,爱人也离开自己,自己的生活也一团糟。她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喝着雪莉酒,织着线团,浑浑噩噩地过着。有一天,她想去自杀了。当玛丽系好绳子,站在椅子上,响起了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 When I was just a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Whatwill I be?Will I be pretty?WillI be rich?”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我问妈妈,“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是否会变得美丽、富有?”她对我说:“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我们不能预见未来。) “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在这一刻,突然就泪如泉涌。不禁想问,为何人生如此艰难,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积极生活,始终都有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解决的挫败感?人生为什么上一秒可以笑靥如花,下一秒却可以沮丧想哭呢?为什么如此努力,连做个平凡的人也如此困难?为什么拥有家人朋友,却无法摆脱那种几乎如影相随的孤独感? 这一刻,我非常理解玛丽的选择,当她站在椅子上,镜头绕着她旋转,歌声也围绕着她,那一刻,她仿佛是一个公主,不曾体会到人世的沧桑,像出生的婴孩,纯真美好。 在我们年幼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不平凡的,是公主王子,一定可以拥有精彩万分的人生。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不一样,拥有更出色、美好的人生。可是,慢慢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不过是个平凡人。然而承认、接受这一点很难,因为慢慢长大的我们,会发现连做个平凡人也很艰难。所以我们开始学着说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Que Sera,Sera。 马克思写给玛丽的那封信里说,“接受朋友的不完美,因为我自己也不完美”。里面有句,“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成为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是的,我们曾经那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值得期待的自己。其实我们就是想成为自己外的任何人。 也许是因为我们不那么爱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缺点,我想像中的自己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也许是我们不懂得爱自己,所以努力地去改变,去做以前没做过的各种事。我们想像着在平行空间里,一定有另外一个自己,过着现在我想过却不可能的生活。 可是,当我们努力去改变了之后,变成自己想像中的自己后,那个人还是不是你?还是我们只是学会了扮演那个自己希望的角色了?因为扮演久了,就自然成真的呢? 玛丽和马克思一直都是做自己的人,也许曾经扮演过其他角色,但都不及自己那个本来样子重要。所以马克思接受了自己的缺点,适应了它们,因为它们是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纵然世界不懂他,他在自己的岛上依然是王者。纵然世界不懂他,他还是选择了玛丽这个朋友,玛丽也选择了他这个朋友。纵然生而孤独,也无法抵挡温暖的光。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做自己,或者扮演一个自己。做自己,不是去改变自己变成谁,而是认识、了解自己,原谅自己的缺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为自己不够优秀而感到羞耻,也不为孤独而难受,而是在人生的漫长旅途里,能够与自己的所有和平共处。 适应孤独,是了解自己的开始。接纳自己,是做自己的开始。 人,是生而孤独。孤独如影相随,相伴一生,但始终有一些东西,能够如光般温暖。这一生,寻找朋友,了解自己,能够被他人及自己理解,方能使这孤独旅程温暖万分。 作者简介 苏小扬:「经典短篇阅读」专栏作者,青年作者。习静观世,静思自处,笑对生活,心豁事达。理性分析问题,感性感受世界。认为人生应不设限,抱着一颗勇敢的心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