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事】
一群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口口声声我们这一代、他们那一代。
A喜欢B,B喜欢C,D喜欢A,C喜欢E,F讨厌E,G也喜欢E。
年轻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可以说简单,又可以说复杂。
简单的是他们都年轻,坦白、公开;复杂的是他们自以为的深谙世事,饱读诗书。
本期推荐导演惠特.斯蒂尔曼的处女作《大都市人》。
惠特.斯蒂尔曼在他的导演处女作中,集合了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演出了一部雅痞族观点的社会讽刺喜剧小品,尤其对纽约大学生和社会新鲜人的小圈子生态有极生动细致的刻画。剧情描述圣诞节期间,汤姆召集了一群朋友前来谈天说地,议论时政,结果他跟奥蕊和尼克发展出一段三角恋爱。这可以说是一部"清谈电影",对白成为全片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群走在社会尖端的美国青年对文学、哲学、爱情、和社会伦理等各方面的看法。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纽约人的电影,也许类似《独立时代》,没想到,其实更接近《四个毕业生》。大都市人,每一个都“基本上是好人”。片中对塞丽娜以及瑞克这两位情感花花者,都用上了几乎同一个表达“基本上是个好人”以及“大概是个好家伙”,这个评价是让人认同的。在大都市中、在情感世界中,确实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他们对情感不专一,但是他们没有杀人放火贪污欺诈,他们只是在情感上伤害了其他人——这样的事情,在大都市或者在情感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事情。
大都市人,很少人能够过着自己期望的生活。我们究竟期望过怎样的生活呢?每天参加聚会、舞会吗?靠着父母的头衔生活?高谈阔论的年轻人,那副德行真叫我们对社会未来充满希望。
大都市人,大部分不完全同意任何人任何事。
大都市人,成群结队但又坚持独立,但他们从未真正创造社会财富。
扑克、八卦、聚会、思想交流、观念碰撞、友谊、爱情,某一阶段的社交圈以及精神世界……甚至是此类电影本身,都是一样的。对话,对话,又是大量的对话,写得非常的出色。 尽管不认识任何一个演员,但这些年轻人也演得相当的出彩。一群衣食无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一个迷茫的男孩讨论着文艺问题的同时为爱神伤着,台词是绝对的灵魂。
大都市青年对世界的宣言、矫饰、自我中心的对话中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和迷茫。简而概之,这是青年中产阶级的真实写照,聚会和清淡是正经事,所以晚礼服、玩桥牌;读哲学、会文艺批评是必备素养,充斥着小矫情的势利观和一丝丝不经意的小温情,看到影片上映的时间1990年,想到备受追崇的《小时代》,相比之下,感到一惊,2015年了,我们离90年代的美国还差得很远。
我更喜欢这样的说法:一群雏鸟通过演练中产阶级的社交法来掌握大都市的生存法则,言辞中充斥着的浮夸、矫饰是雏鸟对自己的身份定位。纽约市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可惜并非所有朋友都会成为一部老友记,大城市里的朋友像浮萍,聚来散去。连最后汤姆和瑞克互相对峙,眼见周围空气开始升温,双方怒气开始高涨,我眼巴巴等着谁把谁ko,谁为谁流泪的好戏上演呢,伍迪附身的拉力还在那儿喊着:我警告你,他可是傅里叶主义者!
一段有趣、略带苦涩的三角恋,一群博学、富有有有教养的贵族,他们有许多与我们一样的困扰与忧虑。
他们那么惧怕的平庸,现在感觉也没关系,他们的惊慌失措和无所事事,他们经济上感情上依赖父母,精神上有止不住批判他们,今天崇拜傅里叶,明天有放弃,但是多么的真诚。这部滔滔不绝的知识分子清淡电影,看过之后感慨人生无常,曾经那样天天厮混在一起的人,说消失也就那么消失了。
【品文赏字】
有人说斯蒂尔曼这个神经质的电影配乐、对白就是按照伍迪艾伦的模板来的,少了它的自嘲却由此而来多了趣味。拥有伍迪艾伦电影的一切优点,睿智、幽默、小资、浪漫、敏感,小细节让人欲罢不能,非职业演员的演出效果意外的好,给人一种最贴近生活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欣赏这么美妙的电影时,你不用担心伍迪艾伦会突然出现在电影里。
&:也有人说,斯蒂尔曼的处女作也是他目前最为成功的作品,标榜、浮夸,并假借哲学助兴,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唠唠叨叨,如同伍迪艾伦的唠叨又没那么有趣,但吸引人的恰巧是这样一群不成熟的非职业演员拍出来的电影,竟然如此成熟,剧本调度也很不错。一种意想不到的浪漫,怀着玩心去贯彻资产阶级的平庸趣味,实则还是年轻学生们一贯的谈人生谈理想谈哲学什么的,惠特 斯蒂尔曼总能从最庸俗处发掘出一些真善美的小思考,很舒服的知识分子电影,总有些地方能找到共鸣。
极致入微的切面,传达时代精神的作品,惠特.斯蒂尔曼相对客观的展现了上世纪的雅痞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跳出自己的阶级身份,一直略显保守。把人们在社交中的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高级中产阶级电影所有混圈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丝影子,彼此所有的人生交叉,在牛皮、八卦、诽谤、空谈诸如此类文青爱好并擅长的高级游戏中渐渐脱离青涩。流畅不松散,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清淡故事,能看到很多周边生活的影子。能想到伍迪艾伦,也能想到菲茨杰拉德。
传说中的文艺青年就该是这样,大城市某阶级某年龄段某小集体的聚散,浅白而有诚意,淡的像白开水,但白水也最无害。很像传闻中大学的生活,整天吃喝玩乐,真心话大冒险,唱歌,表面上都是朋友,背地里发展着不知道多少角恋爱关系,一年后大家都玩腻,所有友情也都变味,各奔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因为相同的话题聚在一起,因为不同的追求分道扬镳,青涩、懵懂、激情,还有猛然醒悟的爱情。后成人式的真实社会——再私密的酒会也会有散的时候。
雅痞的电影风,喜欢每一个室内戏之间的专场镜头,曼哈顿街头的怀旧暖意,不过初出社会的小团体沙龙具备不稳定性让人感到很不安。不知为何,我非常喜欢几乎靠对白支撑故事性较弱的电影,这部还出乎意料的节奏紧凑、配乐轻快,清汤挂面的室内沙龙气息倒是很让人印象深刻,比迪斯科末日还要清淡一些。
深刻,意味着更多的痛苦、更少讨人喜欢,在我们这个年代,深刻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东西,真正讨人喜欢的是伪装深刻,即“看上去挺深刻”的那些东西和言论,这一句开场白大概可以总结这部电影了,看似机智的谈吐,加上西方一贯以之的反讽,和一点香草般调味的温情,精华全部在这里了。年轻人总是习惯对生活竖眼睛挑眉毛,而年老的则麻木不仁,习惯冷笑以对,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无论如何,即便我们取得成功,仍然改变不了我们都是庸俗的一员。
三部曲我是倒着看的,略显成熟,情节和对话开始融合在一起,不会觉得很突兀,到了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情节连贯且有起有伏,然后还有一些小的妙思引人留有余味。直到这里才是炼出来了。讽刺、深刻洞察和中产阶级的角色,曼哈顿上流圈子青年的苦恼和迷茫、早熟和天真并存的性格在一次次聚会唠叨的话语中展现,角色愈发可爱,非职业演员们的细节把握非常到位,结尾萌的要死。
【忆海拾贝】
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抱紧双膝,喜欢听着音乐,反复烘烤一些言之不起,歌之不出的心情。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掠过,有离别的惆怅;有历经风雨的无助;有生命中无法把握的温柔;有亲人善良眼眸一路深情的烛照。不觉之中,脸上一阵温热,泪水悄然滑落,黑暗中犹如两束湿漉的阳光,在我冰凉的思绪上撒上一层暖暖的慰籍。一种无法言状的解脱也从灵魂中超然而起, 激荡的神经驱使我开始了行云流水般的回想过去。
眼泪,是对往昔的深情拥抱,是对未来虔诚的向往,也是对生活的感动和无奈。一颗泪,从眼眶明朗的溢出,便完成了一个炽热的歌唱,完成一个伤感或欢愉的过程,当所有飞翔的际遇都放下翅膀,它仍在你生命的深处荡漾,声声不息的吟唱,而久久地溶入了我的记忆的最深处。 人的一生总少不了哭泣和眼泪,兔宝宝细木工板我们看不到每张脸上都会永远地写着笑容,也看不到每张脸上都会永远的挂着泪珠,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周围的一切,我们无从选择,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曾不止一次地感到迷惑与茫然。总是抱怨生活无情地将自己编织的梦境击得粉碎;总是逃避那些令人伤痛忧郁的境况;总是面对凄凉的场景不知所措。其实,我们平时是有着许多机会可以流泪的,可以无所顾忌地任情感宣泄殆尽,任泪水横流满脸。这样的时候,我独自在这里,可以尽情的流泪,可以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怜惜,尽情的抒发出来。没有人在,没有人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想念。
人毕竟有七情六欲,生活因有泪水而显得多姿多彩。可我们却因为那种虚幻的束缚而抹杀了真情实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的悲哀。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戴上“坚强的面具”生活在人群里,奔波于社会中。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心灵深处空虚寂寞,明知活得很烦很累,也明知许多生活的烦恼需要用泪水去洗涤,然而我们依然要“笑着面对每一天”,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假面人生”吧。
眼泪,是由迷茫走向清醒理智的沐浴,是人生旅途中深刻而惬意的体味,也是生活冷艳而美丽的调色,因为有感伤和思念,有心底的触动。无论是谁,只要你选择了生活,便毫无理由的选择了眼泪,在心底或在脸上。 很多时候,过去是无从想念的。遗失了发黄的照片,遗失了曾经保存很久的东西,遗失了枯萎的记忆。伸出手,抓不到任何东西。也许,总有些东西会留在生命最深处,深深浅浅的痕迹,当心轻轻拂过,已不会感到疼痛,只有一份麻木。喝着咖啡,苦苦的滋味;快乐与忧伤,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虚伪与悲伤。
记得有人说过:“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心,却在眼泪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窗外,微风轻拂,月华如水,因为脸上淌着真诚的泪水,内心从而变得异常恬静与轻松。尽管明天我可能依然因为种种外在的顾忌而不得不佯装很坚强的样子融入人群中去,但起码今夜我痛痛快快地流了一回眼泪,做了一回真实的我。流泪,让我可以更坚强。
眼泪不一定是脆弱。眼泪可以是成长,可以是安慰,可以是怀念,可以是真情,可以是跨越,也可以是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