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事】
《一次别离》,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还以为是冯小刚式的喜剧,而电影的开头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却清晰地表明,这,注定是一部压抑而苦闷的影片。本期为大家推荐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
纳德与西敏正在法院办理离婚,作为妻子的西敏希望一家三口一起离开伊朗,而丈夫纳德却坚持留下来照顾他已丧失行动力的老父亲。在西敏赌气离开家后,纳德与女儿特玫雇佣了一位保姆在他上班时照顾老人。护工瑞兹朴实而勤劳,她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她脆弱不堪的家庭。我们都知道,在如伊朗这样一个宗教观念深入人心的国家,妇女在家中的地位虽然底下,但并不会外出打工,因为这样有违教义。瑞兹纵使不愿接受低廉的工资,但早已被生活压垮的她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
瑞兹是一位合格的护理人员,却受到宗教思想观念的束缚,例如她没办法给一位陌生的男子换床褥,也无法给他擦洗身体,而导演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的小细节,展现了伊朗宗教与社会的冲突。就在我们以为故事就要这样平淡地发展下去时,纳德父亲的一次莫名受伤成了击破平静湖面的那块石子。我们并不知道瑞兹为何离开老父亲而去,气愤的纳德将瑞兹推下楼梯,而瑞兹受伤的原因也就此成为本片中最大的疑问。经过调查发现护工瑞兹早已有了身孕,而在纳德将她推下楼梯时,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同时失去了生命。警察将纳德带走时,他最关心的,仍是可怜的父亲与尚未成年的女儿。当人们认为这就是片名中“别离”的含义时,一个罗生门式的情节出现了。
瑞兹的小女儿提到她的妈妈曾经被车撞到过,这在解释了她莫名离开原因的同时,又抛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疑问,她腹中孩子的死亡,究竟应归咎于谁?是因为她自己被卡车撞到,还是一时冲动的纳德酿成的过错?而善良的纳德去看望瑞兹时,承受了她家人咒骂的同时,也忍受着自己良心的煎熬。
最终,淳朴的瑞兹说出了真相,她自己是被车撞倒而流产的,和纳德毫无干系。当她手按着《古兰经》发誓时,我们再没人怀疑这位虔诚的教徒所说的一切。同时,故事中的小女儿也终于说出了实情,其实纳德从一开始就知道瑞兹有身孕,却依然将她推下了楼梯导致受伤。
整个故事中并没有谁对谁错但其实谁都有错的电视剧般的剧情,也无正义战胜邪恶般的美国式结局。瑞兹虽然欺骗了法官,但她是为了维护她脆弱的家庭;纳德同样说了谎,是因他放不下无人照料的老父亲与女儿特玫。瑞兹最后的诚实与纳德看望她时的善良,无一不给人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才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纳德与西敏最终还是决定离婚,二人坐在走廊外等待时,法官询问特玫是愿意随西敏飘洋而去,还是留下与纳德相依为命,没想到特玫说她早已有了答案。整个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又不禁地思索可能的结局…
一次别离,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片名,从字面上理解便有双重含义,也许只要我们明白了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我们,便理解了整部影片。
【品文赏字】
《一次别离》并不是一部能让我陷入狂喜的影片,尽管我无权否认它的优秀本质。区区三十万美金的预算、全篇肩扛摄影辅以主观镜头、实体声音取代传统配乐、各种不知所云的语言、加上本身复杂而沉重的叙事题材...不得不叹服的是,它成功地将戏里戏外的纠结感通融为一体。几乎没有一点空间设计感的“长”镜头,却在隐约中记录着那屏息的心跳;间或晃抖而不时模糊的画面,却在摇摆中触及手调变焦环的质感。朴素到以简至上、真实到身临其境,对于家庭题材的影片来说,这样的表面风格往往更能透彻人心。
《一次别离》的情节内容与曲折程度也许还比不上大型国产电视剧,然而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导演的叙事技巧与洞察力将所有线索在两个小时内展理清晰,不仅摒弃了“婆婆妈妈”的家庭片通病、更达到“余味无穷”的后续效应。这就好比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差异,前者不厌其烦地描绘了一张繁复而表面的画卷、后者却以小见大地为叙事平添一些新的维度。卷轴的单调平铺与精妙堆砌的立体套装,孰庸孰巧,高下立判。
片中有几位角色的形象安排颇具匠心,却也不失灵气。首先是作为冲突根源的“父亲”——一位体态臃肿、身患重病、神志不清的孤老,令人不由得在揪心之中掺杂进一丝厌恶。然而作为晚辈的纳德与西敏,又何奈孝道之约而坚持不离不弃?纳德为父亲被佣人肆意“固定”之后而怒不可遏,看到父亲身上的累累疤痕而不禁嚎啕,无不展现了一位保守而传统的男人对其长辈根深蒂固的忠诚。因此宏观而言,“父亲”这个角色的隐喻,很明显就是饱经沧桑而日渐腐朽的国家本身。 纳德所代表的芸芸,即是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群众,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无时无刻不得不承担最为繁重的“孝道”与职责。
虽难免有思想先进的个体(如西敏)为此大胆地抱怨与反抗,然而对故土的感恩与忠诚让刻意的逃避总是被各种道德枷锁所牵制。对父亲的责无旁贷,就好比那些普通中产阶级群众:虽存在对于国家体系和社会问题的无尽抱怨,但是相互间的依赖感,促使他们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国家的运转而奉献着。这也是片中纳德可以放弃家庭的一切,却唯独坚持要照顾父亲的根本原因;尽管稍显讽刺的是,到头来直接靠自己双手照顾“父亲”的人,是象征着社会底层民众的女保姆瑞兹
其次是作为局外人搀和其中的女童。片中为数不多的诙谐桥段几乎都是由这个孩子一手创造:好奇地摆弄着补氧设备、贴着玻璃装猪鼻子玩耍、以及桌上足球的同乐画面。女童在片中的大部分剧情里都是以无忧无虑的快乐形象出现,然而镜头不断通过对其眼神的近景和特写来展现她心理的微妙变化。这种表现主义的点缀在整体稍显平淡的镜头语言中不可谓不是一番波澜。在片末,法院房间外的走廊上,留下了两个未成年女孩互相对视的眼神:一边是无奈的痛楚,一边是受伤的仇恨。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令人感染、令人震撼。
最后一位是作为家庭关系纽带而频繁出镜的女儿特玫。11岁,本应该是一心汲取知识的学生年纪,却由于父母婚姻的破裂而被迫去面对这世俗困境。特玫的知书达理多次帮助父亲和母亲圆场;甚至可以断言,如果缺少她的串联与协助,兴许事件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早早崩盘。然而,特玫所付出的一切,本意只是希望父亲和母亲之间能消除互相的误解而重归于好,但在两者争锋相对的过程中,留下的只是她杯水车薪的劝慰与痛苦到临近绝望的背影。
纵观全片,镜头也不止一次地对准了特玫流泪的场景。泪水的不断重现,仿佛隐现了其内心深处,从焦虑跌落到无奈的过程。应该说,特玫在影片的前95%阶段内都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位无辜的参与者,然而最为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突然把重心倾向了特玫。面对裁决离婚权利的法官,“选择母亲、还是选择父亲?”,她依旧止不住那涌眶而出的热泪,却无比坚毅地重复着“我已经做出了选择”。家事的劫难让少女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她的压力与责任,然而在度过风浪之后,却可以真正摒弃父亲与母亲双方的束缚、完全根据自己意愿而勇敢地作出抉择。这是特玫内心上向着成年的蜕变、也仿佛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新生一代对于争取自由的美好愿景的奠基。
【倚栏听风】
太阳的脸色变得苍白,光影也短暂而疏远,空气细弱的脆裂声你都能听见。在冬日的午后,还有什么能比一杯热气升腾的茶、一本书直达心灵的书更能温润漫长的严寒?岁月拨弦,蚌埠的雪久违地如预告说的这样准确而令人惊喜。本期的倚栏听风给大家推荐几部与冬天有关的书。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的第七本小说《雪》不仅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叙事表演,而且是我们这时代不可或缺的读物。在土耳其,帕慕克等同于摇滚明星、精神导师、诊断专家和政治评论家,土耳其大众读他的小说一如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他理应在北美地区更加知名,因为他的小说显露出"西方化"力量与伊斯兰势力间的冲突。尽管故事发生在90年代,在9/11之前,《雪》在对原教旨主义观点的分析,对压迫、愤怒、阴谋和暴力的属性分析上依旧具有奇异的预见。
《寒冬夜行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卡尔维诺的名作。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力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素来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也是卡尔维诺孜孜不倦探索小说形式的最高总结。
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结构,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像对待其他后现代文本一样,评论者在这里也往往只关注小说的组织形式,而对小说所表达的社会问题不置一辞。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最后的一部长篇作品《烦恼的冬天》讲述了一位经历了大学生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年轻而有头脑的伊桑满怀热情地回到家乡,但他原来印象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的关系,已随着生存竞争的压力难以寻觅,伊桑只能用戏谑和自我嘲弄来掩盖内心的苦闷,然而爱妻的期盼、儿女的埋怨,终于使他背叛了“善良”的自我。他向移民局告发了待他如亲人的雇主,将雇主的店铺转为己有。他用计谋骗得了童年好友泰勒的地产,他甚至制服了狡诈的银行家。正当他得到一切的时候,原先鼓动他谋求私利的一个半娼半巫的女人却来要挟他,而儿子舞弊得全国作文奖一事也东窗事发,伊桑终于在利欲和良知的内心挣扎中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