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文化系列讲座②》作者:艾君;朗读:琪琪

《北京四合院文化系列讲座②》作者:艾君;朗读:琪琪

2020-07-15    08'49''

主播: 琪琪🌟👆

234 1

介绍:
一,四合院的历史轨迹 在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中,有种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通常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南座)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合院”,民间也称“四合房”。 四合院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 从北京城历史看,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见,北京四合院在元朝已经形成雏形。到明代建都北京后,开始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四合院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就成为北京城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标志了。清朝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汉文化,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对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继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内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内城只留旗人居住。这一措施使内城的第宅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宫室式第宅,这就是官僚、富商们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北京四合院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衰落。清末至民国初年,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影响下,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建造的四合院,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较深的人为标榜自己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内兴建“洋楼”的例子。总而言之,这时北京的传统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到了抗战时期,民不聊生,北京很多独门独院的居民没有能力养更多房子,只好将多余的房子出租。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杂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成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幼儿园、俱乐部等公用住房,四合院固有的文化建筑被人所改造。一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变为多户居住的“大杂院”。这些用途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上述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出现了尖锐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现存四合院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了。 艾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作家。山东青岛人,现为北京《工会博览》杂志社副主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年记者协会一届理事、北京杂文学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