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嘛?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这是首流传于京城胡同人家的童谣,旧时几乎每个在胡同长大的孩子都耳熟能详。北京的门墩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门墩儿是门枕石的一种,常见于传统民宅大门、牌楼建筑、寺庙前,一般位于大门底部入口。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门墩儿一般位于大门底部,主要是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儿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儿,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
北京门墩儿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儿的繁盛期。从现存的门墩儿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清朝比较重视等级文化,随着宫廷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北京的门墩儿便演变为功名等级的象征,门前一对门墩儿也被誉为了“抱鼓石”,那是功名标志,无功名者门前便不可立“鼓”。一位哲人说过,“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其文化也必然浸润着帝王色彩。这种特权在清朝定都北京后,门墩儿文化中也有着明显体现。
别看小小门墩儿,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是普通百姓还是皇亲国戚。
北京四合院门墩儿一般分以下几类:
一是方形或箱型门墩儿;二是圆形或鼓型门墩儿;三是兽形门墩儿;四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方条石。这四种门墩儿除了最后一种,前三种都有漂亮的雕饰,花鸟鱼虫什么的,都可以雕刻在门墩儿上。
有人说,“武圆文方”,武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墩儿,而文官家用方形的门墩儿。这种说法常出自于胡同游的导游口中,其说法似乎有些道理,细思也没道理。古代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门口儿似乎都有门墩儿,圆形和方形的门墩儿随处可见,似乎不可能每家都是当官儿的。就算一开始这么分配的,但是随着房子的转卖,时代的变迁,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不过文臣家采用方形门墩儿比较多,方形即箱型,取其谐音“书香”,表示自己是书香门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但圆形似乎可就不都是武将了。圆形门墩儿在北京非常多见,是最常见的门墩儿,其数量比另外三种门墩儿的总和还多。这或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最受欢迎的形状。圆形的门墩儿又被称为鼓型门墩儿,它看起来就好像大门口的两面鼓,通报客来的鼓。鼓面上常有各种雕饰,例如,莲花、桃子、鹿、仙鹤、鲤鱼、云彩等图案。虽然鼓型门墩儿最常见,但从时间上考究,它后于方形门墩儿产生,大约只有千八百年的历史,而方形门墩是直接从方条石发展来的,历史悠久。
再说说方条石门墩儿。这是最底层老百姓使用的,在北京胡同里并不常见,因为皇城根儿下的每个宅子都有点儿历史,主人也许是老百姓,或普通买卖人。
艾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作家。山东青岛人,现为北京《工会博览》杂志社副主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年记者协会一届理事、北京杂文学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