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来的北京③》作者:艾君;朗读:琪琪

《漂来的北京③》作者:艾君;朗读:琪琪

2020-08-16    06'59''

主播: 琪琪🌟👆

207 2

介绍:
漕运码头“积水潭”,明清后因何萧条了 起初,元世祖忽必烈让郭守敬主持修建引水工程,主要为修建元大都解决大都城防务和用水问题。 在元朝元年间,忽必烈想利用积水潭的水系来修建大都,并以积水潭的东岸为大都城的中轴线来建立新城。为解决大都城的用水问题,派郭守敬主持修建从京北昌平县白浮泉到大都的引水工程。鲜为人知的是,郭守敬在元二十六年(即公元1289年)曾主持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山东境内的会通河。这是条从河南安山起北抵临清,全长250里,郭守敬在会通河上修建了30余座石闸,每闸都是设计巧妙,雄伟壮观,而又科学实用,人们称为“闸河”。会通河的疏通,为大运河的漕运提供了直达通州的条件,也给通惠河的疏通和漕运奠定了基础。当大都城从神仙泉引水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工程成功后,于是,郭守敬遂奉诏开挖北京漕运河道,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到公元1293年全线完工,成功实现了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北段对接,也宣示了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 从此,元大都的积水潭便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和北端的最大码头。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北京地名上的“积水潭”,也不是现在所讲的“西海”。那时的积水潭是很大的,包括了今天的北海、什刹海等以及周边所有水域。 积水潭在金代称白莲潭,元代开始称鸡狮潭、海子、积水潭等。积水潭,最早见于《金史•河渠志》,称之为“白莲潭”,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为永定河故道,位置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包括今日什刹海三海和今北海、中海水域。金代统治者在这片湖泊沼泽上兴建了太宁宫(也称万宁宫)和太液池,作为皇帝的行宫,金世宗帝每年来此设朝达四个月之久。自此,白莲潭一截为二:南半部即今北海、中海水域成御园,北半部即今什刹海三海仍属郊外,有散布的村落。南北两部分水域开始朝不同方向发展。元朝修筑元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元大都城与金中都比,城中心北移,将白莲潭全部圈入城中,南半部水域成为皇家内苑,北半部水域改称积水潭,也叫海子。 当年,元官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据说,有一年秋天,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看见积水潭上停满了漕运的船只,非常高兴,立即奖赏郭守敬及有关人员。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对停泊的船只描述道:“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 作者介绍:艾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作家。山东青岛人,现为北京《工会博览》杂志社副主编、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年记者协会一届理事、北京杂文学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