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古诗。辛丑年清明节前后几天,鄂东春雨霏霏,好在现在无论是城里人或乡下人,撑伞远足的少了,多是乘车代步。
清明假期的前一天,我应黄梅县委**、宣传部长张国平的建议,实地看看该县产业振兴和村容村貌。
年轻富有朝气的停前镇项志芳镇长邀我同乘一辆车。从镇委会到童寨村的公路两旁,似花似树的红叶石楠景观树,一棵棵高举着红色的火把,在我眼前连续闪现,那上半部鲜红的嫩叶,像火把也像红花,美轮美奂。
据悉,红叶石楠多做行道树,其杆立如火把;做绿篱,其状卧如火龙;修剪造景,形状可千姿百态,景观效果美丽。红叶石楠因其新梢和嫩叶鲜红而得名。
项镇长说,红叶石楠是古驿一带钟爱的景观树,多数自然村少不了她的身影。
中央确定的乡村振兴谋略,牵动着各地村镇的领头人。用古驿停前镇委书记於小平的话来说,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否则没有造血功能,而产业振兴得引进能人。
笔者和项镇长穿过红叶石楠拥吻的长廊,到能人治村的两个典型村——蒋冲村和潘家河村。前者引进浙江安吉白茶能人,在蒋冲村成立博禾生态园,组织村民遍种茶叶,发展茶叶加工,打造黄梅黄茶、白茶和绿茶品牌,搞活了一方经济。后者潘家河村,2019引进“80后”在外创业成了气候的年轻能人潘正盛回乡。他任该村村委会主任仅一年多时间,就把软弱涣散村逐渐变为另一副光景:房屋外墙被统一美化,路灯照亮崭新的水泥路,垃圾山变身绿化带,臭水沟成为清水塘,荒山变成柑橘园……
能人治村,犹如激活一池原没有涟漪之水,带来联动效应。位于鄂皖交界的界岭村领导班子也坐不住了,正在思考利用地处两省交界的区位优势,除发展种养业外,拟联手对面的二郎河界岭打造“十里观景长廊”的旅游品牌。
界岭村原叫铁铺村,因上世纪60年代前,有几家生意不错的铁匠铺,专为鄂皖交界的用户打造刀具、农具之类。到80年代,铁铺村改为界岭村,大抵是因为所处位置在安徽宿松县二郎河镇与湖北黄梅县停前镇之间的交界处之故。其实,鄂皖交界并没有被什么岭所隔,只是铁铺北面有一处山岭而已。这是大别山的余脉,战争年代曾有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出没山林,屡屡袭击敌人,创造了很多英雄的神话。
鄂东界岭村民与皖界二郎河界岭的村民比邻而居,鸡犬相闻。他们之间常常过界贸易,互通有无,做些买卖,分享特色文化,方便了各自的生活。每到节假日,皖界二郎河的居民,常常过界到黄梅戏的故乡观摩黄梅戏,或请黄梅县的戏班子到二郎河唱戏助兴……界岭一带古往今来,有许多传说,将这些传说融入十里长廊,是不错的创意,但我想,鄂皖界岭村民不日打造“十里观景长廊”,大抵仍然少不了红叶石楠的守候。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