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被数学界最高期刊《数学年刊》强烈推荐发表之后,这个沉寂了三十年的人,一夜之间,成为了数学界的传奇。
但谁能想到,在被世界认可之前,这位学术卓越的数学家,竟半生漂泊在外,一直默默无闻。
出生在上海,文革期间随母亲下乡读干校,9岁,张益唐就开始研究勾股定理,对所有的数学猜想充满好奇。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学制度取消,迫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去北京的锁具厂当工人。

1978年,高考恢复,张益唐匆匆地考了一次,成绩不太理想,但第二年的再次尝试,他却敲开了北大的门。
数学系是他唯一的选择,那时候,他是北大数学系最出名的才子,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又顺利在北大完成硕士学业,甚至时任校长的丁石孙,都极力推荐他去美国深造。
张益唐就这么去了美国,然而,在最后交博士论文的时候,因为某些复杂的原因,他只通过了论文,却无法拿到导师的推荐信。
这意味着,走学术研究路线的他,不会被任何研究机构录用,他又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博士论文,不肯发表出去,从而失去了在数学界立足的机会。

不搞学术了,还是要生存,送快递,端盘子,在汽车旅馆做小工,在赛百味做收银员,没有固定收入,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里。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在一个大学里谋了一个讲师的职位,他将所有的热情都投在数学上,直到《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发表。

一夜成名,而这位才子只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蛰伏三十年,无人理解,不受认可,天赋可以承担短暂的精彩,但唯有坚持,才能赋予永恒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