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软件时间,我们听到了世界公认的马勒音乐诠释者——MTT与旧金山爱乐录制的马勒第3、6交响曲,今天的节目的上半时段我们先来听听他们的马勒第2“复活”交响曲。马勒《第2》是交响音乐发展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丰满的管弦乐配器与庞大的合唱人声的完美结合,塑造出极其宏伟壮阔的音乐场面,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交响音乐作品的极致。因此,在已经出版的录音作品中,“马勒第2”唱片版本的数量相当惊人。老一代的指挥大师瓦尔特,中生代的伯恩斯坦、阿巴多、海丁克和不少年轻的指挥家都有精彩的录音。即便在古典音乐唱片市场不很景气的今天,仍然不断有新版本的唱片问世。足见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偏爱。
MTT在谈到马勒第2交响曲的演绎经常会说起他的童年时最喜欢瓦尔特与纽约爱乐的录音,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演绎深受瓦尔特的影响,后来仔细聆听了他的录音时才发现,自己对瓦尔特的记忆和许多前辈大师实际的录音有很大的出入。我们听到的这个MTT的马勒第2录音中,他在第一乐章开始的渐强控制非常独特。不像许多现代指挥那样会迫不及待地营造强烈的效果,他让音乐从容不迫地行进,始终保持庄严和神秘交织的感觉,他的处理手法有些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的场景。我们很难得听到这个乐章的开头有如此歌唱般柔美的效果,这种独特的处理和其他部分的音乐风格形成很强的对比。
《第2交响曲》是一部探求生命与死亡的作品。作曲家用四管制的大编制乐队,用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精妙的配器来描绘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关于作品的第一乐章,马勒曾向友人描述:音乐写是我的《第一交响曲》中的主人公,现在我把他送进坟墓。随后产生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受苦?而第2乐章是一个回忆,是英雄一生中的一束曙光;这就是MTT演绎这部作品的基本出发点。
作品的第五乐章是全曲的重心,马勒在完成了具有诙谐风格的第三乐章之后,由于一直没有找到他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就把作品的创作搁置下来。一直到1894年,马勒在参加他的朋友、著名指挥家冯•彪罗的葬礼时,听到了教堂的合唱队咏唱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的时候,深受启发。于是他决定要用“复活”的意念去完成这部以“死亡”开始的交响曲,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后两个乐章的创作。特别是在最后乐章的声乐部分,作品的歌词借鉴了《复活颂歌》的诗句,并且在尾声形成整部交响曲的高潮。
纯美、细致的音色和清晰的层次是这个录音突出的优点。高格式DSD技术的使用,加上合理的话筒拾音,使得现场自然的声音信息、丰富的泛音和细微的空间变化都得以完美地记录。一切完善的手段造就了这个完美的《马勒第2交响曲》的现场录音!乐章末尾处,乐队全奏时,特别是低沉的大锣、大鼓和管风琴一起鸣响,巨大的声压尤其是低频的压迫感会使得听众感觉大地在颤动。饱满的合唱人声和辉煌的管弦乐音响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气势磅礴、憾人心扉!
作为现今欧洲古典乐坛的风云人物,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的名字可谓是红遍欧美,在柏林爱乐总监的竞聘者中也是热门的关注对象。然而,十年前的慕尼黑,他还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受到乐迷的追捧。现在耳边听到的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来自DG公司2007年出版的蒂勒曼指挥慕尼黑爱乐的现场演出录音专集《蒂勒曼在慕尼黑》。当时的蒂勒曼是出自德国本土的最有影响力的新星。他生于柏林,在决定做一名指挥之前学习过钢琴、小提琴和中提琴。十几岁时他成为当时年过七十的卡拉扬的助手,从这位大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蒂勒曼对卡拉扬的评价是:“他能够用很少的指挥动作产生巨大的音乐能量”我们感觉一下在这个艾格蒙特序曲中有没有卡拉扬的影子。
当时舆论界评价蒂勒曼——他就象年轻的卡拉扬。让蒂勒曼出名的第一个重要职位是德意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而后来他在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杰出表现,尤其是他指挥的《指环》使很多人深信他是德国指挥界最值得期待的领军人物。蒂勒曼非常迷恋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他对瓦格纳、舒曼、勃拉姆斯和理查•斯特劳斯作品的阐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经历了慕尼黑时期的成长,现在的蒂勒曼在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的舞台正在施展他的理想与抱负,近年他与维也纳爱乐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和德累斯顿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都得到很高评价,现在我们回过头去聆听他10多年前的录音,会清晰地感受他的音乐脉络和成长的轨迹。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也是蒂勒曼钟情并擅长的曲目,2011年他率领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乐团访问北京的演出中,就演奏了这部第1交响曲,凝重、丰厚的德奥曲风给北京听众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严谨、缜密的风格征服了现场的观众,那场音乐会甚至被评为当年北京舞台最精彩的古典音乐演出;现在我们听到的是他2005年指挥慕尼黑爱乐时的现场录音。
初听这张唱片时我们可以感到两个显著的特点。在演绎方面,蒂勒曼在速度与节奏的控制上与很多传统演绎和大多数现代指挥的处理不太一样,有些刻意的慢节奏和长休止甚至比切里比达凯这样以“慢功”见长的大师还要慢,线条拉得很长。而有些充满紧张度和强烈对比的乐段却显得十分夸张,细节和层次的描绘非常细腻。这种快和慢、粗和细的对比让人刚开始听时感到有些不适应,慢慢才能体会到蒂勒曼对这部作品独到的解释,就好象人们对勃拉姆斯的印象:外表粗犷而内心世界却非常细腻丰富。
现在音乐来到了勃拉姆斯第1交响曲第4乐章。说起这张唱片演奏和录音的效果,慕尼黑爱乐乐团属于传统的德奥风格乐团,它的演奏风格严谨,声音效果丰厚而不很鲜明,这个录音体现了这个特点。整体音色丰满融合,声部自然平衡,层次清晰。如果你的音响系统分析力不足时会感觉声音有些不够通透,在解析力好的音响系统上,才能体会到这个录音自然优美的音色,那种浓密丰厚的音响效果非常符合勃拉姆斯音乐的意境,也许这些就是蒂勒曼追求的音乐效果。很多人认为,对蒂勒曼指挥风格影响最大的有两位大师: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与卡拉扬一起工作的经历是他音乐教育的关键部分,但聆听富特文格勒的录音对他也同样重要。蒂勒曼曾说:富特文格勒为我们展示了怎样把自由与框架、灵活与结构、兴奋与控制结合起来,他对音乐作品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他认为富特文格勒1942年与柏林爱乐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无法超越的。我们期待蒂勒曼带给世界更多音乐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