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爱乐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场演出的现场录音片段

捷克爱乐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首场演出的现场录音片段

2016-10-29    44'49''

主播: 发烧门诊部

315 31

介绍:
霜降过了,天气更加寒冷,但京城的乐迷却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激动。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自10月9日在中山音乐堂揭开帷幕之后是好戏连台,继开幕式的转播之后,我台随后为大家播出了音乐节开幕第2天“追梦莎翁与马勒”——西澳大利亚交响乐团音乐会精彩瞬间的现场录音,大家对乐团演出的马勒5印象深刻。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我台对捷克爱乐的两场音乐会进行了直播和录播,今天的软件时间我们继续把最新鲜的现场录音带给大家,今天我们要听到的是10月23日,捷克爱乐首场演出的现场录音片段,让我们回到现场,感受精彩! 耳边听到的是这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德沃夏克的《奥赛罗序曲》,这次是捷克爱乐第2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他们为中国的听众带来了两套德沃夏克的作品,德沃夏克是中国音乐爱好者喜爱的捷克作曲家,人们对他的第8、9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中的咏叹调“月亮颂”等等都非常熟悉;而这次捷克爱乐的首场演出中却是安排了三部大众认知度稍低的作品:《奥赛罗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6交响曲,但有趣的是这次的两部大作品都和今年我台现场直播的柏林森林音乐会重合,我们猜想这些可能是主办者的良苦用心——让大众能够有机会听到更多德沃夏克的好作品,更全面了解他的艺术特点吧! 奥赛罗序曲是德沃夏克《自然、生命与爱情》序曲的第三首,它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一样,不是描写爱情的甜蜜和光明,而是描写它的阴暗面——嫉妒,就像莎翁作品中奥赛罗的多疑与猜忌,最终酿成主人公命运的悲剧;乐曲由徐缓的引子开始,之后充满力量的戏剧性主题和由双簧管引出的优雅的歌唱性主题在音乐中交织和发展,最后是暗示悲惨结局的尾声,乐曲以痛苦呼喊的强奏结束全曲,将悲壮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这首乐曲中,我们不能不感叹捷克爱乐对作品出色的解读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水准,无论是弦乐的鲜活、木管的柔情还是铜管的力量和光彩都在这首乐曲得到初步显现,让我们对后面的作品充满期待。 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比较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四大名协奏曲,德沃夏克的这部协奏曲似乎名气没有那么响亮,即便和作曲家自己的新世界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相对比,它的知名度也稍有欠缺,但只要你仔细品味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的地方,它的旋律有着浓郁的捷克色彩,由于德沃夏克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所以作品给小提琴预留的展示空间是相当宽广的。在本场音乐会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捷克爱乐乐团现任首席什帕切克,从2015年12月开始,他就开始在团中担任首席小提琴,是乐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小提琴首席。乐团在2016年1月授予他“签约艺术家”称号。 什帕切克有着令人羡慕的教育背景: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就读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时跟随名师卡瓦费恩和杰米·拉雷多学习;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时求教于雅罗斯拉夫门下。他曾参加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并进入决赛,此外还获得过众多国际著名比赛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晚的演出中,他使用的是一把法国制琴名家维尧姆1855制作的小提琴,经他的演奏我们感到这把琴的声音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它的音色不像大家熟知的意大利名琴,如斯特拉底瓦里那样光彩夺目,但却有着含蓄内敛的醇厚与甜美,这点在第2乐章体现的更加清楚。 现在音乐来到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3乐章快板;乐曲以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地区的富利安舞曲为基调,乐章第一主题以切分音节奏和强音构成,形式幽默、表情活泼。3个主题的穿插、回旋形成丰富多彩的效果;乐曲的结尾处,主奏小提琴展开灿烂的快速音型,全曲在热烈的高潮中结束。这个乐章充分展示了贝洛拉维克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与小提琴家什帕切克的精妙配合,记得多年前贝洛拉维克率领捷克爱乐乐团首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时,那时大师还不是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们的磨合略显拘谨,而如今他们的合作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让这首乐曲的尾声呈现出炫目的光彩! 音乐来到了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捷克爱乐首场音乐会下半场的重头曲目—德沃夏克D大调第6交响曲。这是德沃夏克作品中更加冷门的一部,别说演出,录音都不多;但其实却是他的作品中田园风格很浓也很动听的一部;或许由于与勃拉姆斯第2交响曲有相似的曲风,被认为和作曲家的后期作品风格不同而受到冷落;但是它的动听和抒情风格却因此在近年受到越来越多乐迷的喜爱,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在世界各地,这部作品上演的频次在增加,大家在欣赏时发现,它尽管在曲式结构上和勃拉姆斯有相似之处,但旋律特征却包含很多捷克民间音乐的元素,因而听起来更具有民族的特征。 今年夏天我们刚刚在柏林森林音乐会上聆听了柏林爱乐演奏的这部作品,现在我们欣赏捷克爱乐的现场演奏感到这才是最具有捷克风韵的演绎;柏林爱乐的演奏固然精彩,但那更多还是技术和音响层面的出色;而贝洛拉维克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的演奏,更完美地展现了音乐中那种对捷克民族和山河的赞美和自豪感;对比曾经听过的捷克爱乐在库贝利克、瓦兹拉夫@纽曼时期录音的柔美音色,现在的捷克爱乐呈现出更加明亮绚丽的色彩,让音乐充满勃勃的朝气! 第二乐章:柔板,降B大调,和第3乐章一样是这首交响曲最具有特色的优秀乐章,柔美的弦乐和声与色彩性极强的木管旋律形成巧妙的对比,它们的精彩融合,展现出绚丽多姿的音乐画面。捷克爱乐乐团建立于1896年,在一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中,乐团曾与众多音乐大师有着深厚的渊源,留下了无数光辉的印记:乐团的前身是斯美塔那创立的布拉格民族剧院管弦乐团,这座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剧院被认为是布拉格艺术品格的象征;1896年,乐团独立后定名为捷克爱乐乐团,德沃夏克执棒了首场音乐会;1908年,马勒执棒捷克爱乐,在布拉格首演自己的《第七交响曲》 ;1919年,著名指挥家塔利赫接任乐团总监,捷克爱乐迈向第一个黄金时期。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这部交响曲的第3乐章,谐谑曲,以D小调演奏的富利安特。这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希米亚风格的热烈舞曲,节奏以切分音划分跨两小节的大三拍,富利安特舞曲在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以及一些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德沃夏克在他的很多作品,如谐谑曲、斯拉夫舞曲以及同类作品中都吸取了它的曲风。多年来,捷克爱乐一直屹立于世界一流乐团行列,在捷克的音乐生活里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2006年,乐团被法国《音乐杂志》评选为“欧洲十大乐团”;在英国《留声机》杂志每年列出的“全球前20大交响乐团”榜单中,捷克爱乐也多次入围,印证着乐团在世界古典乐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接放CD2[5])在这场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中,捷克的艺术家不仅拿出了看家曲目-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更是演出了让现场观众为之兴奋的中国乐曲“我的祖国”,表达了艺术家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经过百余年历代指挥的雕琢,捷克爱乐逐渐形成了典雅、热情、合奏效果出色的艺术特点,特别是音色细腻、富有歌唱性的弦乐音色,一直备受各界赞誉,他们在演奏本国作品时的独到韵味更是无人可及;贝洛拉维克接手乐团后,继承了老一代大师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推进了乐团的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点不仅在演奏风格还是音色上都有所体现,让这支百年名团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的欢呼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