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彩唱片

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彩唱片

2017-04-22    49'21''

主播: 发烧门诊部

287 28

介绍:
英国指挥家诺林顿指挥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3、4、7交响曲精彩段落。这套本真演绎风格的贝多芬交响曲以典雅、古朴的风格,探索贝多芬年代的音乐真谛。 今年是伟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我们曾经在前几期节目播出了卡洛斯克莱伯两张精彩的贝多芬交响曲现场录音,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分享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彩唱片。 贝多芬第1交响曲第1乐章,这是英国指挥大师罗杰@诺林顿指挥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说起这套组合,他们曾经在2005年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给我国的乐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在国际乐坛则是以倡导本真风格的演绎著名;仅贝多芬的交响曲,他就曾在EMI和hansler两家公司录制过全集并得到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他与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在hansler的录音。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人类音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高大宏伟,让后人仰视;它的完美与和谐使当代的乐迷和音乐人折服。作为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们既没有生活在贝多芬的时代,也不能从乐谱中读懂大师的音乐思路。我们对贝多芬交响曲的认识其实都是来自现代的音乐家们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在我们头脑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英雄》交响曲的深沉与悲壮、《命运》交响曲的激越与高亢以及《田园》交响曲的浪漫抒情等等都已经有若干标准可以参照。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去思考,这些标准是谁给你的?是托斯卡尼尼、富特温格勒、布鲁诺·瓦尔特还是卡拉扬、克莱伯、阿巴多,那么我们现在听到的录音都和你曾经的标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大家熟悉的第3“英雄交响曲”来到耳边,这是众多乐迷熟悉的贝多芬交响曲,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扬、阿巴多各个时代的指挥大师都有优秀的录音流传,不可否认,这些伟大的音乐大师用他们的睿智与思考,为我们确立了一种解读贝多芬交响曲的标准与模式。他们对贝多芬的演绎让人信服,但贝多芬时代的音乐是否应该如此,贝多芬的音乐精神是否就是这样,恐怕很多人都无法面对大师们的权威解释提出自己的疑问。事实上,以卡拉扬为例,这位统领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30多年,被誉为欧洲指挥帝王的伟大指挥家,一生都在致力贝多芬交响曲的研究与解读,先后录制过4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演出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听惯了卡拉扬唱片的朋友听了现在的录音会有什么感觉,除了速度、节奏,是不是音色也有些不同?这样的处理有什么依据吗? “英雄交响曲”第2乐章,柔板,葬礼进行曲,我们知道,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完成了从古典主义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的转变,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使音乐从教堂、从贵族的沙龙、从当时的上流社会走向平民大众。他把英雄和平民都带进了音乐,使得音乐的形象具体化、生动化,这些做法使得音乐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卡拉扬对贝多芬交响曲的解释正是尊崇了这一准则,他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用最能够迎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节奏和音响标准,强化了作品的戏剧性对比,达到了令人激动的欣赏效果。而耳边诺林顿的版本带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以往、清新悦耳的声音感受,弦乐的音色没有现代交响乐队那样丰满但却显得更加纯净、直接,木管和铜管的音色也更加鲜明、突出,音乐的弹性和律动感也有明显的增强,音乐织体显得更为丰富。这就是遵从贝多芬年代的一种处理风格,也被称为本真演绎。 耳边音乐来到了贝多芬第4交响曲第2乐章,柔板。卡拉扬之后的欧洲乐坛有一批有才华的指挥家用现代浪漫主义风格来诠释贝多芬交响曲已经很难达到新的高度,他们开始倾向以本真风格来创造一种对贝多芬交响曲新的解释。所谓本真就是力求按照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去再现作品最原始或者说最接近“原创”的演奏状态。本真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用现代管弦乐队、以现代演奏方式演绎的贝多芬交响曲不符合这些作品创作的初衷,而他们所追求的是还这些作品以本来面目。为此,他们按照当时的乐队的编制来组织乐队,所用的乐器也是地道的古乐器或仿古乐器,演奏的速度和节奏则以作曲家最原始的乐谱为参照,这种复古式的本真风格演奏曾一度风靡欧洲。 贝多芬第4交响曲第4乐章,第4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当中风格最为轻快和明朗的一部,是对青春活力和欢乐生活的礼赞,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情绪。在近年兴起的本真音乐浪潮中最有影响的乐队和指挥家包括:英国人加迪那指挥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荷兰指挥布吕根和他创立的18世纪管弦乐团、霍格伍德指挥的古代音乐学会管弦乐团以及诺林顿指挥过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等一批杰出的演奏团体,他们曾先后在DG、PHILIPS、DECCA和EMI录制出版了全套的贝多芬交响曲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可曾经在EMI录制过“本真”风格《全集》的诺林顿,2004年却在德国hanssler唱片公司又推出了一套全新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而这次合作的乐团是与古乐团不沾边的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此举让人颇感意外。现在我们继续聆听,体验本真演绎的特色与魅力。 记得不久前,我们刚刚听过克莱伯的贝7,现在可以对比一下诺林顿的演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如何达到古乐团特有的音色,怎么才能体现贝多芬时代的音乐特点,诺林顿可是下了不小的功夫。首先他要对乐队的乐器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达到或接近古乐器的音色,这主要体现在对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改造。通过对琴头的调整,使现代弦乐器产生类似采用羊肠弦的古典弦乐器那种纯净且泛音较少的音色,对铜管乐器主要是去除活塞的功能,达到古乐队中管乐的要求。而在演奏上,减少或去除弦乐的揉弦,控制管乐的连音和滑音,这样,就产生了古乐团那种各声部音色鲜明、纯净,张显个性的声音特点。 音乐来到了贝多芬第7交响曲第4乐章。从这个录音的音色和演绎特点来看,诺林顿的确无愧本真音乐的大力推崇者。当然我们要体会他的音乐风格,还应该了解他的艺术生涯。这位出生在1934年的英国指挥家,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和皇家音乐学院,并一度担任过职业男高音。他在肯特歌剧院开始指挥生涯,创建了伦敦许茨合唱团,后来担任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和伦敦巴洛克乐团的音乐指导。诺林顿是位学者型的指挥家,而且是“本真”运动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是他奉行的本真音乐演奏的继续。也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耳边的录音让我们感到清晰、明快的线条和热力四射的活力,这是一版结构紧凑、对比强烈,充满戏剧张力的贝多芬第7的精彩演绎。被称为“舞蹈交响曲”的第7交响曲经过诺林顿的处理,舞蹈的律动感得以充分展示,虽然第2乐章较快的速度显得有些牵强,但与前后乐章的衔接却显得更加自然。纵览整套全集,尽管个别作品的处理有待理解,但整体的水准相当引人注目,其中有几部的演绎相当精彩。声音的效果方面,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的hanssler唱片公司的录音素质非常出色,音质醇厚、音色自然、平衡出色,空间感生动,片中曲目都是实况录音,有极强的现场感。该套唱片获得2004年格莱美最佳古典专集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