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六章 文殊問疾

07 第六章 文殊問疾

2015-01-01    152'42''

主播: 普贤长生

20 2

介绍:
第六章 文殊问疾 一 孔子的指点     《荀子大略篇》:     子贡问於孔子曰:「赐倦於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     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     息於妻子。」孔子曰:「《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於朋友。」孔子曰:「《诗》云:『     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     曰:「《诗》云:『昼尔於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     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如也,     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子贡之倦是心倦非身倦。如是身倦,则可因睡眠或休息而得恢复。盖身体生理之蕴蓄与发用是一强度量,如发条然。发条之压缩而蓄其力,是谓紧张。紧张至何度,其发散振动之波幅即至何度。这是成正比例的。发散完,则紧张转而为松弛。此即所谓倦,所谓疲,所谓软。发条之压缩与发散,其重复亦不能无限,亦是强度的。重复久了,则损坏而归於虚无。人之身体生理,其蕴蓄发散之重复亦不能无限,亦是强度的。重复久了,则力尽而无所蕴蓄,或蕴蓄不起,而至於病,则乾枯而澌灭。此即生老病死之强度过程。故身倦之因休息而得恢复,不是无限的。倦之极则病而死矣。病之可治亦不是永远的。此所谓治好病,治不好命。及至力尽命歇,连病亦无。终归虚空。此无可转也。生理强度之有限性是人之一「存在基础」上之无可奈何者。无人能挥戈以驻日,亦无人能驻颜而不老。上帝亦无可如何。吾人可逆来顺受,於此作顺想,即:不想上帝亦无可如何,但想上帝就是让日月轮转不息的,就是让有物质性的有限存在,人亦在内,迁流不住的。上帝依其本性造万物就是这样的,何可逆想?但於上帝处不可逆想(即只可顺想,此所谓「顺之则生天生地」),而在人的分上,则不能无大悲。人对於物质存在、生理强度之有限性,起无可奈何之大悲,便就是逆想。逆想而於另一根源上求一可奈何,即求得一解脱,不直接於物质存在上求奈何,即求其不变而常驻,但只於另一根源上求得一无限而永恒。此种於另一根源上求得无限而永恒,只有人会如此,此即所谓「人身难得」也。(人身难得,而既得矣,则佛法即无所谓难闻。盖人本质上即会逆想而於另一根源上得解脱。)此种逆想而於另一根源上求解脱,便是所谓「逆之则成圣成贤」也。此另一根源,便是心灵的活动。此心灵活动之方向,有各种形态。就已有者大体言之,耶稣是一形态,释迦是一形态,老庄是一形态,孔孟是一形态。皆逆之而於心灵上得解脱,使吾人取得一无限而永恒之意义,使吾人有限之存在转而为一有无限性之存在。人必然会逆,亦必然会转而为一有无限性之存在。因此人必会成圣成贤。人之成圣成贤即以其能取得一无限而永恒之意义,转而为一有无限性之存在,来规定。只有人会往生命中起如此之波涛而转化其自己。上帝不会,动植物不会。此人之所以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也。   但是心灵并不是很顺适容易地一下子即可取得无限而永恒之意义,一下子即可使吾人转为有无限意义之存在而成圣成贤。於此而有心倦。请言心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