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兀自生长2016.5.2鸥鸟频道

朴树,兀自生长2016.5.2鸥鸟频道

2016-05-02    11'56''

主播: 坤园电台

53 3

介绍:
你好,这里是鸥鸟频道,这里是主播鸥鸟。 时隔多年,和我们后会有期的朴树参与了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制作。你纵然可以听三五遍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即被洗脑,但当各种社交网络上被朴树的《平凡之路》刷屏时,显然,这种走心的音乐更能赚得走心的关注。 这十年来他几乎远离音乐圈,躲到人海里过着最平凡的生活,“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在等他!”这句话用在朴树身上再贴切不过。 2013年时,朴树开演唱会的前几天,他妻子收到一条短信,要她的银行账号。 “我们也不知道票多少钱,就想给她打五千块钱过去,买两张应该够了吧?”77岁的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濮祖荫说。当时他怕儿子生气,不敢直接问他。 儿子十年没出专辑了,他们担心世界忘了他。这也是儿子在家乡北京第一次办演唱会,他们要去增加两个观众。 前些年,濮祖荫做一次空间物理的讲座,主办方介绍,“这是朴树的爸爸。”下面二三十名研究生齐刷刷鼓掌。这不是第一次了。 空间物理界的同行说:你现在没有你儿子出名了。他不无得意:他比我出名更好。人家又问:你儿子现在怎么样啦? 曾经,这是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而如今,朴树归来,老父亲濮祖荫再也不怕人问了。 北大教授的孩子不考大学? 濮祖荫第一次为小儿子操心是在近30年前。 朴树“小升初”考试那年,语文加数学满分200,他考了173,北大附中的录取线是173.5分。濮祖荫为此事奔走了一个月,未果。至今父子都记得那0.5分。 北大的家属院里,孩子们从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北大附小、附中、北大,出国留学,是他们的前程路线。 朴树回忆:“真是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了。” 姨妈有次来家里住,对朴树的母亲刘萍说:我怎么这一个月没见朴树笑过?给朴树做心理诊断的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孙东东。他跟朴树聊了半天,出来一句话:“青春期忧郁症。”妈妈带朴树去医院做心理测试,结论是“差3分变态”。有一道题是:“如果你死了,你觉得身边的人会怎么样?”朴树直接选了“无动于衷”。 朴树多年抑郁症的根源是什么?他自己觉得是没考上北大附中。初中时,朴树开始严重不合群,话少,失眠。初中还没毕业,朴树煞有介事地告诉父母:“音乐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直到朴树把父亲给他的游戏机偷偷卖掉,用这钱报了一个吉他班,他们才意识到:儿子这次是玩真的。 朴树的高中也是混过来的,还休学了一年。由于有抑郁症,父母不敢对他施压。他组了乐队,每天晚上跟一帮人去北大草坪弹琴。 但亲耳听到儿子说“不考大学了”,濮祖荫还是不能接受——北大教授的儿子不考大学? 1993年,朴树还是豁出命读了几个月的书,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给父母:“我是为你们考的,不去了啊。”但终究还是去读了书。 青春期叛逆是朴树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大二时他退了学,每晚10点半,带着吉他去家门口的小运河边弹琴唱歌,第二天早上4点回来,风雨无阻。父母不死心,找人给他保留了一年学籍。无效,他至今还是高中学历。 在家写了两年歌,母亲问他要不要出去端盘子,朴树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应该赚点儿钱。 他找到高晓松想卖几首口水歌。听了听小样,高晓松说:正好我有一哥们儿刚从美国回来,成立了一个还不算太傻的公司,你过来当歌手吧。 “其实就是发现了两个人,我和宋柯才成立了麦田。一个是朴树,一个是叶蓓。”多年后高晓松说。 “这次春晚我肯定不上了” 1996年,朴树正式成为麦田公司的签约歌手,老板宋柯。“濮树”从此成了“朴树”。 高晓松评价:朴树的歌词特别诗化,嗓音又特别脆弱。他的歌“就像朗诵诗一样,脆弱就会特别打动人”。 一堆歌就这样写出来了,先是《火车开往冬天》,然后是《白桦林》。念叨着小时候母亲总哼的那些俄罗斯歌曲,朴树琢磨出一个旋律,觉得不错,就瞎编了一个故事,把词填上。 这首歌红到他自己想不到的程度,也让他烦恼到忍无可忍。 1998年,麦田公司企宣张璐成了朴树的经理人,带着他到处演出、受访。张璐很快发现:朴树不喜欢接受采访。几乎每家媒体都要问:《白桦林》的故事,你怎么想出来的?朴树不肯说重复的话,觉得自己的智力透支了。 2000年央视春晚导演组想找四个有人气的、“非主旋律”的年轻歌手搞联唱,每人两分钟。他们来找麦田公司,指名要朴树和《白桦林》。 朴树不去,说就烦春晚这类主旋律的东西,何况还要假唱。公司上上下下劝说很久:你更应该去占领这个阵地,让它有点年轻人的东西。朴树总算同意了。 -the end- 兀自生长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挣扎?对未来充满妄想,对生活充满理想,对命运充满不甘,所以想改变,不愿现状沉沦,不愿走可见老路,只想走。 但,最终人生之路要继续前行。“平凡”是预设好的轨道,也许你曾那么地不甘心,但Ta始终都在你脚下,向前。 岁月可不管谁平凡,谁伟大,生命长短的天平,时间等值。 朴树在《十二年》写:我赞同人们该各行其是,互不相扰,没有你死我活。但就我而言,我只希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心安理得的,让它们尽可能有趣。这一点愈发清楚。它对我很重要。 仅目睹某些媒体的表达,或风言风语的片段,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人在一段时光里经历什么,譬如朴树。 十年沉寂,没有作品,没有多少声音,一度像消失一样。才子突然哪去了?突然的“消失”是需要极大勇气,但朴树这么做了。是因为少年旧病“抑郁症”?是因为“周公子”?甚至无良媒体说他“江郎才尽”。 你我身处的时代,媒体的作用不是展现真相,而是“制造”“事实”。 这里是鸥鸟频道,知性温暖的播客。悅读思享,让鸥鸟为您打开另一个时空。每天我都在,每天见。我是鸥鸟,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