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者:张·阿拉腾

《清明》作者:张·阿拉腾

2017-04-04    05'37''

主播: 斯琴塔娜朗读

1187 7

介绍:
《清明》 作者:张·阿拉腾 朗读:斯琴塔娜 音乐:古筝 长笛《崖下栖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万世传承。 四句念白道过,列位看官,今天说说这中国的“清明”。 把大地的白昼交替及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实际就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和太阳、太阴(月亮)的关系联系起来,把天文、气象、历法完美地结合,形成了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比西洋历法的公元纪年早千年),当然,也有闰年月的调整,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是世界非物质文明的伟大遗产。 我们中国在“立春”的节令前后过大年,把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元春(元旦)。随着阳气的上升,有了“雨水”的萌动,万物的“惊蛰”,终于“春风(分)”吹破了“琉璃瓦”,大地回春,遍地“清明”。 中国的节气对农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在清明的前十晌或后十晌种小麦的安排。牧区也有“羊过清明”的说法,是说那重要的家畜羊儿们比那嘴秃蹄笨的牛马早早地“吃 飽了青草”。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润物无声;在那遍地春光的南方,游人们踏青赏花,放飞纸鸢,健身“吃春”,不亦乐乎;文人幸会,邀聚“杏村”,吟诗作画,把酒当歌,更是快哉。 我们北方,还没有这样的眼福、口福,但北方人要创造,在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用白面捏出了叫做“寒燕”的面食,还插在萌芽的树枝上,期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这也是吃货们的美食,但你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造型奇特的“寒燕儿”,还真是舍不得下口呢! 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还有一个美丽的感天泣地的传说:是说春秋时代,忠于国事的晋国义士介子推 为了大业,割股饲君,然而又鄙视争功讨赏,带上老母亲隐居在绵山。受人恩惠的晋文公羞愧难当,后来亲自带人去绵山相请,躲入深山老林的介子推就是不见,愚蠢的晋文公听信馋言,放火烧山,想逼迫介子推出山,但高风亮节的介子推就是不出来,最后,护着老娘的介子推和老娘都被烧死在大柳树下。这传说感天泣地,第二年“寒食节”,感恩的晋文公又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却见那大柳树竟然复活,人们称之为“清明柳”。这也是中国人在“清明节”祭奠先人的开端。 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祭祀感恩,继往开来,这“清明节”实在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我们传承中华文明, 我们愿世界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