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武学诵陈以鸿先生唐调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陈胜武学诵陈以鸿先生唐调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014-12-07    02'50''

主播: 陈胜武一二斋吟诵清兴

620 32

介绍:
曾国藩:“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早期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桐城派古文吟诵倡导“因声求气”,独创古文吟诵法,流传至今。 刘大櫆《论文偶记》云:“(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唐调”即是传承桐城派吟文法。传承体系是:方苞——刘大櫆 ——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唐调”是指唐文治对古代诗文的吟诵调,以唐氏命名,并非唐文治首创,因传承有序,被推崇为“唐氏读文法”。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幼承家学,18 岁中举。后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1920年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校长30年。大力提倡吟诵,民国时期曾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