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武学萧善芗女史唐调吟诵《兰亭集序》

陈胜武学萧善芗女史唐调吟诵《兰亭集序》

2017-01-26    03'06''

主播: 陈胜武一二斋吟诵清兴

5644 54

介绍:
陈胜武学萧善芗女史唐调吟诵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唐调,是儒家正宗吟文调、诵经调的代表。 唐调的源头来自于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早期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桐城派古文吟诵倡导“因声求气”,独创古文吟诵法,流传至今。 唐调传承桐城派吟文法。传承体系是:方苞——刘大櫆 ——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唐调”是指唐文治对古代诗文的吟诵调,以唐氏命名,并非唐文治首创,因传承有序,被推崇为“唐氏读文法”。 有上下两调,以平为主,组合以求文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云:“(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曾国藩:“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幼承家学,18 岁中举。后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1920年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校长30年。大力提倡吟诵,民国时期曾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本文中入声字:毕、集、竹、激、曲、竹、一、足、日、察、目、极、乐、室、托、不、得、及、迹、亦、昔、合、作、列、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