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武温州方言诵朱自清题马公愚《石鼓图》七绝

陈胜武温州方言诵朱自清题马公愚《石鼓图》七绝

2017-04-16    00'58''

主播: 陈胜武一二斋吟诵清兴

770 20

介绍:
朱自清题马公愚《石鼓图》七绝 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 也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 1923年2月—1924年1月,朱自清先生由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前身)执教国文。朱自清和马孟容、马公愚是同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成为艺坛佳话。 1925年春节,马公愚画了一幅《石鼓图》,内容是记他同黄公藩及他的五弟游华盖山时,发现山顶上大观亭里原有的几个石鼓中的一个被“无赖”推下山去。于是他们三人拉来二个过路的青年一起,将此石鼓推上山放回原处的经过。马公愚认为此事很有意义,回家后画了这幅画,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古,并写信请已经离开温州到宁波任教的朱自清为此画题诗。 5月21日,朱自清寄信马公愚,在信中说:“旧体诗非所素习,颇畏其难”,并谦虚地说:“搜索枯肠,勉成一绝”,写下了这首诗。 附: 马公愚自题《石鼓图》七言古诗 华盖山亭石鼓四,□盫摧使捐廉置。 何物顽童恶作戏,推其一鼓山下坠。 我于元旦游其地,黄生公藩五弟暨。 扛鼓上山有同志,三人作力状赑屭。 山高石重扛不易,两股欲战手力憊。 九仞之功亏一篑,山下忽见少年二。 惠然肯来助一臂,邪许同声心不贰。 须臾鼓已复其位,愚公移山诚所致。 相顾而视欣然喜,歲朝作一有益事。 它日来游当省记,此鼓曾经亲乎寘。 (乙丑元旦戏作) 当年朱自清在温州执教时,租住处在四营堂巷王宅,和马宅不过几百米的距离,下课回家时必路经马家,常会进去坐坐,与马氏昆仲及他们的堂兄弟姐妹都相处很好,而且还关心他们的婚事。在温一年间,朱自清先生创作完成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温州的踪迹》四篇散文中,《月朦胧,鸟朦胧,卷帘海棠红》、《绿》等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名篇,其中《月朦胧,鸟朦胧,卷帘海棠红》,写的是马孟容赠送给他的一幅国画,《绿》则是在马公愚的陪同下游玩梅雨潭后写的。 1924年3月,朱自清只身前往宁波省立四中和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家眷仍留居温州。9月,直系军官彭德铨由福建北犯温州,马孟容、马公愚带家人及朱自清的家属一起到枫林堂姐马志莲家避乱。时局稍平,马公愚派人送朱自清的家属回温州,并借十元大洋给她们以备急用。10月2日,朱自清致函马公愚,感谢救难之恩。 2005年,朱自清先生的孙子朱小涛从报纸上看到温州重建朱自清旧居的消息,赶到温州寻访马氏后人,结识了马亦钊先生,两个家族再续前缘。2010年夏,马亦钊老师书写了三卷《月朦胧鸟朦胧》,分赠朱小涛和当年房东后人王长春先生,朱自清先生之子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前辈欣然命笔,分别为三卷作跋,三家世谊历久弥新。 人物简介 马孟容(1892~1932),名毅,字孟容。1909年毕业于浙十中(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获理科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母校、第十师范学校、温属甲种商业学校。1914年与同仁在温创办东瓯美术会。后赴上海发展,1926年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任该校国画系教授。1929年与同仁在上海创办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文艺社,1930年任中国文艺学院(上海)教务长。1927年与何香凝、柳亚子、经亨颐等人创立“寒之友社”,1932年在上海组织中华学艺社,积极参加上海书画界活动。与吴昌硕、王一亭、朱古微、赵叔孺、张大千、诸德彝诸名家交往情深。 马孟容天资聪颖,笃嗜书画,志在发扬国粹,殚心于艺术事业。思合古今中外于一炉,博采众长,熔铸百家,在二十年代即走出一条非常成功的中西结合的道路。曾农髯先生盛赞:“近时花鸟求其笔致高雅当推孟容”。蔡元培先生则对他更是作了详确评价:“吾国画有文人派与画院派之别,文人之画,大都气韵生动,寄托遥深,而放者为之,或流于疏脱。画院派之作,大抵界画精细,描写逼真,而拘者为之,或失之板滞。孟容先生折衷两派而兼取其长,诚出色当行,有艺术价值之作也”。其作品在国外如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法兰西美术展览会、日本东京绘画展览会展出,皆得最高之荣誉。因急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一岁。于右任先生闻噩痛悼:“孟容之逝,使中国美术界文艺界俱有损失,愿爱孟容者努力,令其精神不死!” 马孟容遗著有《墨趣专述》、《花鸟画集》、《草虫鱼蟹谱》、《听松阁古今体诗》、《听松阁题画诗》、《中西画法之异同》等。 马公愚(1894~1969),名范,字公愚,马孟容胞弟。1909年毕业于浙十中(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获文科学士学位。毕业后回母校任教,郑振铎、苏步青、夏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1911年创办永嘉启明女学,1914年创办东瓯美术会后,1919年和郑振铎等七十三人在温州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发表宣言,提出“改革旧思想,创立新思想与新生活”。后赴上海,相继担任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和大夏大学教授。在上海美术会、中国画会、中华艺术教育社、上海市美术馆等团体担任常务理事等职务。西泠印社早期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任上海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还被聘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参与文字简化工作。 马公愚幼承家学,治学严谨,勤勉过人,工诗文,书、画、篆刻均有极高之造诣,素有“书法宗匠”、“艺苑全才”之誉。与胞兄马孟容均蜚声海内外,被誉为“永嘉二难”。《上海百年文化史》评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建国后六七十年代,沈尹默、邓散木、马公愚、潘伯鹰、白蕉、章士钊、乔大壮、汪东、曾履川等人,在上海高举“帖学”大纛,崇尚晋唐,力追“二王”。他们文化素养颇高,心态文雅闲适,共同选择了“帖学”之路,他们在共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涉及文化、理论教育、出版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上海书坛的发展。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帖学”在式微了300多年后,重新兴盛了起来。马公愚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极强的书写能力成为“帖学”集群的首要人物之一,在上海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 马公愚遗作有《书法讲话》、《书法史》、《公愚印谱》、《耕石簃杂著》、《耕石簃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