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方言吟诵《丰子恺和马公愚梅花诗》

温州方言吟诵《丰子恺和马公愚梅花诗》

2018-12-30    01'45''

主播: 陈胜武一二斋吟诵清兴

1634 15

介绍:
丰子恺《戏和马公愚梅花诗》 当年曾住水西涯,门对孤山处士家。常怪阳春飞白雪,原来点点是梅花。 孤芳最早发湖涯,不与群芳共一家。待得湖滨花似锦,枝头不复有梅花。 孤山香雪隔天涯,梦里清姿到我家,四马路旁无寸土,更从何处觅梅花。 年来学习为生涯,不作诗家或画家。今日无聊诗兴发,也来步韵咏梅花 2018年12月29日下午,“春风到我庐——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师友书画展”开幕式在温州衍园美术馆举行。 丰子恺先生及其师友后裔欢聚一堂,包括丰子恺外孙宋雪君、杨子耘,外孙女杨朝婴、崔东明、王利萍,郑振铎嫡孙郑源,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张红薇曾孙章擎天、章震天,马孟容嫡孙马亦钊,方介堪之子方广强,王国松之女儿王尊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潘天寿纪念馆、浙江美术馆、桐乡丰子恺纪念馆的嘉宾, 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界名家、同仁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浙江日报》进行网络直播。 我应邀用温州方言吟诵《丰子恺和马公愚梅花诗》。 《广韵》涯,五佳切,疑母佳韵平声,蟹摄开口二等。温州方言音似“岩”。在诗中做韵脚时,温州方言叶韵读作“牙”,和家、花押韵。 前些年我在协助马亦钊老师整理马氏家族文史资料时,发现了丰子恺先生的这些和诗,虽然马公愚先生的原作至今尚未发现,但这些和诗也已经弥足珍贵了。 温州方言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八调,是中古汉语语音的活化石。温州马氏家族是一个有将尽四百年历史的文化世家,有着家族传承的读书调。2016年,马公愚先生之女、马亦钊老师的姑姑,81岁高龄的马大望女士从美国回温探亲,吟诵了一些唐诗,她说这是她孩提时代,父亲马公愚教她的吟诗。这就是温州以“书画传家三百年”著称的马家世代传承的吟诵调,也是八十多年前的温州方言吟诵调,和温州市区、瑞安的读书调有相同的特点,和现在的温州话有细微差别,声母的浊化程度大一些,韵头的开口度小一些,诵读时平低仄高的特点更加明显。 我的老师马亦钊先生说,他小时候,曾祖祝眉公经常会邀请一帮朋友来家里,他们都是当时的温州文人名士,一起品茶、赏花、弹琴、吟诗,尤其是用温州方言吟诗,他觉得他们唱起来很奇怪,又很好听,但是听不懂。我多次听马老师讲起这件事,对传统文人的吟诗非常感兴趣。近些年接触吟诵之后,特别注意收集整理、学习继承各种吟诵调,温州方言吟诵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温州方言充分体现中古汉语发音特点和平仄音,在吟唱诗词时更能表现格律以及押韵等音韵美。温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曾说,“温州方言有着独一无二的语法体系,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南部吴语的代表,为国内外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所重视。” 马公愚(1894—1969),名范,字公愚,晚号冷翁。1909年毕业于浙十中(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获文科学士学位。毕业后回母校任教,郑振铎、苏步青、夏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后赴上海,相继担任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和大夏大学教授。在上海美术会、中国画会、中华艺术教育社、上海市美术馆等团体担任常务理事等职务。西泠印社早期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任上海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还被聘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参与文字简化工作。 马公愚幼承家学,治学严谨,勤勉过人,工诗文,书、画、篆刻均有极高之造诣,素有“书法宗匠”、“艺苑全才”之誉。与胞兄马孟容均蜚声海内外,被誉为“永嘉二难”。《上海百年文化史》评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建国后六七十年代,沈尹默、邓散木、马公愚、潘伯鹰、白蕉、章士钊、乔大壮、汪东、曾履川等人,在上海高举“帖学”大纛,崇尚晋唐,力追“二王”。他们文化素养颇高,心态文雅闲适,共同选择了“帖学”之路,他们在共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涉及文化、理论教育、出版各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上海书坛的发展。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帖学”在式微了300多年后,重新兴盛了起来。马公愚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极强的书写能力成为“帖学”集群的首要人物之一,在上海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遗作有《书法讲话》、《书法史》、《公愚印谱》、《耕石簃杂著》、《耕石簃墨迹》等。 马大望 (Diane D. Ma),马公愚之女,1935年出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现居美国亚利桑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