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深焦deepfocus
微博:@深焦deepfocus
微信:deep_focus
原文作者:董肥乐(成都)
影评朗读者:心痕 @月上心痕
后期:瑞木木 @瑞木木是木木
宣传:心痕
策划:云隐 @云隐_M_LI
统筹:空蝉 @ FreeCicada
小说
电影和现实(真实)的关系,一直说也说不完,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里提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进 而巴赞称“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在新近出版的《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里阿巴斯决绝的说:“如果我不相信一部电影,我就会和它失去联系。“上世纪末的时候,吕乐把十多位作家丢在成都郫县的宾馆开作家笔会,让他们大谈“什么是诗意”。这可能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电影本身却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对电影和现实(真实)关系作出的一次有建设性的探讨。
知识分子一多谈话往往就收不住,这又遇上知识结构整全的阿城,北京侃爷王硕,刚去到同济教书口才渐佳的马原,再加上一两位基于生存窘境渐渐脱离写作,去到兴起的文学互联网站就职的与会者。总之讨论是酸味十足,从有人满意自己生活状态的得意,到“有钱就是诗意”的宣告,这场会议的目的反倒像电影英文名The Obscure词义那样变得愈发模糊起来。
倒是吕乐用摄影机作“会议摘要”时,几近放弃场面调度,“执迷”于摄影机调度,镜头时不时运动一下,去“关照”未发言的,掺茶水的,走廊外等候的,去打破因诗意的讨论反而满屋子弥漫的沉闷。要是整部电影都是开会讨论和决议,我们就去看新闻联播不看吕乐了。《小说》如同他那部奇妙的《赵先生》一样,高度的纪实性外观下,穿插一对过去的恋人因这场讨论诗意的会议相遇,然后如洪常(尚)秀故事中的男女般去吃饭喝酒,散步。在溜冰场那场戏中,导演将当下男女主角,王志文和王彤的脸与过往回忆的篝火影像叠加的时候。恐怕十来个作家讨论来讨论去的诗意还不足这场戏流淌开来的诗意的十分之一。
于是在吕乐单纯的长镜头下(这长镜头远离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多义性),作家在《小说》里的尴尬被加倍放大。它多少显露出大多数这些擅长书写虚构故事、人生的作者,离开各自的作品,他们从“作者”就一路跌落到拙劣的“表演者”。对照到到两位职业演员杰出的表演,电影和现实(真实)的关系就更说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