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缘 份 安育中 疫情期间闲在家里,偶然翻阅过去发表过的文字,无意中发现,三年来写的散文、诗歌竟有一百多篇。有《期盼》、《痴情鸟》、《新机场之歌》、《春天来了,踏青去》、《夏天的期盼》、《秋的遐想》、《冬天的小屋》、《锡林郭勒不是梦》、《我的父亲母亲》、《中国声音》等。再加上《那山那湖》60篇、《围城诗笺》20篇、《夏都知青》题记20篇、《难忘的记忆》题记10篇。还有《致敬青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八一军旗格外红》等十几场朗诵会的策划案、主持词,大约有30多万字。岁月已逝,笔耕留痕,散淡之人,暮年无为,谓对社会,也算欣慰。 可喜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正式发表,更多是由朗诵班的学员诵读走向社会的。令人感动的是《那山那湖》60天写了60篇,我写一篇,学员读一篇,整整两个月一天不落,一篇不落,精神实在可佳。 除了以上的作品,以前写的《再见了妈妈》、《小站》、《风暴》、《我的第二故乡》、《献给母校的歌》、《长征听我为你唱支歌》、《居家随想》、《生命的天平》、《传统文化颂歌》等,也由学员们搬上舞台。有时我想,我很幸运,能把自己的文字这么广泛地传播,实在是幸事。其实,这些学员大多是六十开外的退休人员,这么热衷于朗诵,这么执着当我的诵读人,可能是这些怀旧的文字勾起了他们青春的记忆,也可能都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在某些问题上有同感,有共鸣吧。总之,这几年,就是这样,我写你读,你读我评,相伴走了过来。也正是因此,写者和诵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也是我坚持办学,不离不弃,守望他们进步的主要原因。 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令我欣喜的是,这些学员很争气,在全国大赛上屡屡获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场《红岩魂》无偿演了40多场。我想,在晚年的时候,和诗歌相约,与诗歌相伴,也是一种缘份吧。
上一期: 中国声音
下一期: 踏浪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