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红火年,最忆故乡暖
作者/朗读 李秀亲
今天是元宵佳节,过年的喜庆热闹也在这一天达到了高潮!
要说年味的浓郁,还是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浪漫的孩童时代。
那时,过了正月初五,到了初七八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忙着正月十五闹红火了。父亲喜欢敲锣打鼓,离休后,他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去尽情地释放一下。村子里也会有社火表演,跑旱船,踩高跷等。这些表演在村子里会在十五前进行,因为好的节目会选在正月十五当天,去县城登场展示。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我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被称为元宵节,也叫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元宵节这天,县城里,正月十五简直就是欢乐的海洋。我们姐妹带上大饼走上大约二十里路,沿街跟着看热闹。小时候看着高高的社火,首先想到的是,这么高,上面的小朋友不害怕吗?对要表现的戏文内容的关注度也减少许多。看见彩高跷的也觉着神 奇,这么细高也能踩得稳当,还踩出了节奏。
跑旱船的则带着风似的,扮相俊美,旱船造型各具特色。专门的旱船表演,似行云流水,小步舞出了精彩纷呈。记得河西的社火最有名了,设计巧妙,有一人背的,也有几人抬着走的。大多以戏曲角色作为展示。猪八戒背媳妇,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少不了的角色。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县城的大礼堂门前,是主要的表演场地,也是最热闹的地方。舞龙舞狮表演更是高潮不断。
正月十五看热闹是一大亮点,吃元宵也是少不了的。元宵软滑香甜,但不宜多吃。因为元宵一般是糯米做的,不好消化,也是甜口的。家乡的元宵是滚出来的,父亲就给我们滚过元宵,是芝麻糖馅的。有些地方的元宵是包出来的。先生小时候在老家吃的元宵,就是红薯蒸熟了再加上白面包出来的。有红枣和豆沙馅的。包出来后还要再炸,炸出的元宵透着黄亮。他家十五早上就是吃泡着麻花、杏仁还有元宵的汤饺子,听着都好吃呢!杏仁是从麦黄的时候吃杏时,专门留着杏核只为了正月十五的早饭。记得有一年,二嫂带来了她做的油炸元宵和麻花,我第一次见到了运城的大元宵,当时觉着很稀奇。
先生家乡位于河东大地,文化底蕴浓厚,风俗习惯也和我的家乡截然不同。正月十四晚上也要于门,和过大年一样,十五一早也要烤柏树枝,祛霉运。
孩提时代的正月十五晚上,除了鞭炮响彻云霄,小朋友玩的虽然简单,却也乐趣无穷。先生讲他们用纸卷上硝,找一较暗的地方,自制的花花笑也是星光点点,玩耍时不注意,衣服上还会烧出窟窿来。我们老家的做法一样,叫地地灯。说起往事,发现虽然相距两百多公里,也有相同之处。从运城人叫花花笑的名字里,也可以体会到它的形象直观了。我们老家的叫法地地灯也很形象,因为手拿着一边走,一边撒花,就如地上盛开的花朵一般。
成家后,住的大院里,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也会在元宵节的晚上,参加单位组织的灯谜活动。各种各样的灯,形态迥异,丰富的猜谜也会火热进行。猜中的还有奖品可以拿,小朋友别提多高兴了。
后来几年,每到元宵节也会专门去太行看灯展,参观的人也不少。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的灯前,总是最火爆的场面。
随着电视的普及,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晚会,成了大多时候的选择。猜谜,歌舞,相声小品等节目丰富多彩。不过,最令人不能忘怀的,依然是小时候,故乡那红红火火的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