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们仨,团圆了,你们仨
朗读:初见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在她96岁时写下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她写道:“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本书中,杨绛对于人的本性、生死、灵魂提出了质疑和思考。语言直白真切,处处透着真性情。
杨绛的百年人生精彩至极,她与钱钟书的爱情令人艳羡,她的作品朴质动人,她的坚韧与坚守是这个时代温润的慰藉。
作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当那些浮于人世的尘埃落定,她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魅力却依旧闪光,在岁月的历练下烨烨生辉。
钱钟书说:见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
他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他们成就了一份可遇不可求的情缘。杨绛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爱情总是不期而至。读研期间,她与钱钟书在清华相遇了。1935年,两人踏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后的柴米油盐,哪有吟诗作赋的爱情来得轻巧。加之钱家身为旧式人家,男尊女卑观念极强,为了爱情,她只得甘做钱家“灶下婢”。
随钱钟书留学英国的旅程,她发现这个鼎鼎大名的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系鞋带上的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手抓。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风度”,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处处依赖她。 钱钟书吃不惯英国食物,杨绛便从自己的食物中省下钱钟书愿吃的部分,却仍然担心他吃不饱。他经常“拙手笨脚”的做坏事,比如陆续打翻墨水瓶,弄脏房东家的桌布,弄坏了门轴,砸碎了台灯……而杨绛每次都笑咪咪地对他轻声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其实她哪里会做?自小被仆妇照顾大家闺秀的她,在跌跌撞撞中却也学会了过日子。从没做过饭的她摸索着学做菜,犯了几次把扁豆壳丢了之类的错之后,居然也做出像模像样的红烧肉。
只是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1937年,唯一的女儿“阿圆”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
后来,80多岁的杨绛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生理的压力,每天奔波于相隔大半个北京城的两家医院之间照顾着丈夫和女儿,而且亲见女儿、丈夫两个至亲先后离开自己,泰山崩于前而不惧。
钱钟书先生临终时,她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这句话,强大而自信,不仅告诉钱大师,你走后,我会照顾好自己,而且我会完成你未竟的事业。这句话支撑着她完成钱留下的遗著178册外文笔记,20卷《钱钟书手稿集》而又多活了18年。象杨绛这样完美人生的女子千年来未有,千年后恐怕也难寻。
难怪原本门不当,户不对,更不被钱钟书父母看好的“洋盘媳妇”的她,也能在这段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赢得了公公“安贫乐道”的称赞,婆婆“愿相与随”的肯定。
她的人生是这个浮躁世界的一剂良药
作为作家, 杨绛先生的著作颇丰,洗澡 干校六记 我们仨 等等让人读了有读,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 )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北京三里河,一幢三层楼的老房子,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她说,“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即将在7月17日迎来105岁诞辰的老人。她清楚,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快“回家”了,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但她有时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从丈夫和女儿离世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她把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视为“打扫现场”,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
杨绛一生的作品曾获奖无数。对她的评价赞美一句又一句,但这些,对于杨绛来说,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
她不只是钱钟书的妻子,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杨先生走了,我们唯有通过她的作品深深地怀念她,怀念在这个时代中逝去的“最才的女”。
再见了,《我们仨》
团聚了,你们仨。
那里是岁月静好,仙荷幽香的世界。
先生一路走好!
(文字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李银河女士 、今日头条、笔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