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与死寂
既然已经认清我们必须毫不扭曲、毫不费力、自自然然地打下冥想的基础,并且要排除所有的权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研究心为什么不断地想追求各种经验。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意义不大而又乏味的例行公事里,因此我们会借由各种不同的刺激,包括药物在内,不断地去追求更广泛更深刻的经验。然而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经验某个事物的时候,这份经验一定是已知的,否则你不可能认出它来。
因此,一个崇拜某救世主的基督徒若是服了迷幻药,或透过不同的尝试去追求某种伟大的经验时,势必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看到某种意象。因此他所看到的东西一定是自己的投射。即使这份经验看起来超凡入圣,充满着深度、美及光,它仍然是从自己的背景中投射出来的意象罢了。因此,心若是把追求经验当成赋予生命意义及价值的一种手段,那么它就是在把内心的东西向外投射,而无求之心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
从一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观察都是冥想的一部分,包括随时认清真相,认清上师、权威、修行体系的谬误;奠定行为的基础,其中没有费力的感觉,而且不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切都暗示着冥想的品质。如果你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了解了活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不再有任何冲突,这时你就可以继续探索什么是空寂了。如果你的探索之中没有上述的这一切努力,你的空寂就不会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若是不了解美、爱、死亡及美德的真相,心会停留在肤浅的层次,这样的心制造出来的空寂一定是死寂的。但如果今晚你真的是在跟讲者一起进行探索,我很希望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问道: “什么是空寂,空寂的品质是什么?”还记得我们早先说过的,若想非常清晰地看见某个东西而又没有任何扭曲或费力的感觉,心就必须安静下来。如果我想看清楚你的脸、想听见你嗓音中的美,或者想认清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的心都必须安静下来而不能喋喋不休。如果它不断地跑来跑去、喋喋不休,我就无法发现你的美及你的丑陋。因此这样的看之中必须有空寂的成分,如同白昼必须有黑夜一般;同时这种空寂既不是噪音的产物,也不是噪音的止息。当其他的品质具足时,这空寂的状态自然会出现。
先生们,你们知道吗?这空寂之中存在着一种空间,但这并不是观者与被观之物之间的空隙―譬如我跟这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 (没有这份距离,我就无法看见它了)。空寂之心拥有的这份空间既不是由观察者也不是由被观之物制造出来的。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过什么是空间,譬如这个麦克风的周围就有一种空间,“我”和 “你”之间也有空间,每当我们说出“我们”和“他们”时,就会在我们之中制造出空间来;每当你说你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或清教徒时,也会根据你为自己设下的局限而呈现出一种空间,而这种空间无法僻免地一定会助长冲突,因为它是受限的,而且会制造出界分。但是当空寂真的出现时,界分就不见了,因此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而只有当这样的空间出现时,你才能体认到那不可思议之境―种浩瀚无边、至高无上而又无法邀约的境界。一颗琐碎渺小的心无论再怎么努力锻炼,仍然是琐碎渺小的。大部分在追求实相的人,其实都是在邀约实相,然而实相是无法被邀约的;他们的心中没有足够的空间,也不够安静。因此冥想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而且
冥想之中埋藏着一种行动的技巧。 这一切都是冥想。如果你能办得到这一切,那扇门就会打开,但是你必须亲自去接近它。那个超越之境并不是什么浪漫或情绪化的东西,也不是你能向往或可以逃避的东西。你必须带着智慧、敏感度以及毫不扭曲的心,才能亲近它。你亲近它的时候心中必须有极大的爱,否则冥想就失去了意义。
问:在你的演讲中你提过冥想并不是你想讨论的议题,但是你必须讨论它。还有没有其他的议题是你真的想探讨的?
克:先生,讨论那些过于明显的议题,包括方法、体系、咒语 或上师等等,是我不感兴趣的事。真正重要的是不去追随任何人,而是去理解自己。如果你毫不费力,毫不压制自己,并且真正深人而无惧地探索自己,你就会发现那个不可思议的东西,甚至不需要读任何一本书。讲者本身从未读过任何一本有关哲学、心理学或经典
之类的书籍。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问:存在有没有任何理由?
克: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听众的笑声)就因为你存在于世上却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想发明出一个理由来。你知道吗?先生,如果你能看着一棵树、云朵或水上的光影,如果你知道什么是爱,就不需要任何存在的理由了。你只是存在着罢了。然后世上所有的博物馆以及所有的音乐会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如果你拥有观看的心及热情,你会看见眼前的美一一美不在云端、树林或水中,它就在你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