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词欣赏)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词欣赏)

2018-05-14    11'26''

主播: 二利🎹

91 1

介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在北宋后期的政坛上,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 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改革,要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保守,要持旧。 两派互不相让,斗得你死我活。而刚刚步入仕途的苏轼,既不新也不旧,既不左也不右。他从不站队,他只看所做的事对老百姓好不好。 新党得势,大力推进均输法、青苗法等改革,急功冒进,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苏轼站出来说:“这样激进要不得,急易生乱……”新党就不爽了:“敢反对,我弄你。”于是,苏轼就被不断贬谪流放。 旧党得势,便全盘否定改革,恢复旧制。看到苏轼以前被新党打压,旧党就以为苏轼是自己人,便让他青云直上,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哪知苏轼升官后不但不感激涕零,反而站出来批评旧党,他说:“改革虽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处,不能全盘否定。”旧党不爽了:“竟敢帮新党说话,我弄你。” 于是,苏轼又被不断贬谪流放。 在新旧两党的反复得势和失宠中,苏轼总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新党看他像旧党,旧党看他像新党。”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在那个时代,官员几乎都会选择站队。不从“新”,就仗“旧”,以求飞黄腾达。如果苏轼也如此,本可以官拜宰相。但他不看新旧,只就事论事。他从不违心地阿附[ē fù]于任何一方, 不管是仕途顺达,还是逆境当道,苏轼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超然独立, 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例行公事,给皇上写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表》。信中写道:“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党看了这些话,不爽到极点。于是便四处收集苏轼的诗作,挑出一些他们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然后上书皇上:“苏轼诽谤皇上,抨击新法……” 随后新党们纷纷上书,要求处死苏轼。宋神宗便派人将苏轼抓捕回京,下了大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受此牵连的文人官员多达数百人。 朝廷中很多人都为苏轼讲情。包括三朝元老张方平和后宫的曹太后都站了出来。 苏轼就这样得救了。大难不死的他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黄州, 任职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州民兵副团长。谁也不会想到,他“人生的盛宴”就从这里开始了。 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可副处级干部,工资实在太低了。 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yóu:“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徐君猷刚好也是苏轼的粉丝,对苏轼说:“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苏轼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一日,苏东坡与友人共游南山。朋友用蓼liǎo菜、新笋等野菜招待他, 苏轼品尝后,举着筷子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 苏东坡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对生活的超逸, 不为名利所困,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劝苏东坡:“这片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 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 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都胜过了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带着阵阵寒意,吹醒了沉醉的我,寒意刚刚来临,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虽然风雨萧瑟,但那又如何,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 苏轼就此死了,而另一个苏东坡就此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