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很令人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吗?”
远道谈学
孔子幼年聪明好学,不到20岁就掌握了很多知识,远近闻名。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打算外出访学。他听说洛阳的老子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就在20岁那年离开家乡曲阜,去拜访老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还未进城门,孔子远远看见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旁跟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胡子全白了,穿着长袍。孔子想:这位老人一看就是满腹经纶的样子,可能就是我要找的老子吧!于是赶忙上前作揖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一”老人见这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很是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想向您学习周礼。请受学生一拜。”老子听到“孔丘”两字,非常高兴,说:“太好了,我也正想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讨论呢。"二人彼此行礼后,一段时间里,两人每天在一起研讨周礼及其他知识,后来孔子依据老子传授的周礼,又搜集整理有关周礼的文献,编定《仪礼》一书,用来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