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
很多人都知识,《黄帝内经》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鼻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易经》也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最早起源。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不了解它,就无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也是解开《易经》千古之谜的钥匙,不了解阴阳五行知识,是无法了解《易经》的真谛。因此,我们学习《易经》,就应该先了解一下阴阳五行的理论。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总之,《黄帝内经》直接用文字来阐明阴阳五行的道理。
《易经》用卦爻的吉凶来阐明阴阳五行。伏羲画八卦,最先画出的就是阴和阳两个符号。阴阳性质相反,既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天与地相对,天为阳,地为阴;日月相对,日为阳,月为阴;君与臣相对,君为阳,臣为阴;男女相对,男为阳,女为阴;刚柔相对,刚为阳,柔为阴;奇偶相对,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总之,伏羲用阴阳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两者性质相反而又相互促进、相互吸引。
一、阴阳五行的起源
五行观念在我国起源也很早,《尚书·洪范》(注:尚书即是上古的书,洪范即统治大法。相传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黄帝姓轩辕,后来被尊称为黄帝,主要原因是轩辕有土德的瑞徵,土色黄,因此,轩辕被称作黄帝。上古之人把德行分为五种,即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五常观念,五行中木德主仁,金德主义,火德主礼,水德主智,土德为信。由此可知,在黄帝时代,或者更早,五行思想已经出现。
五行不是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五种抽象的属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木具有条达、生发的特性,金具有肃静收敛的特性,土具有收养化育的特性。世界就是由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构成,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观。
五行在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五行在天表现为风寒暑湿燥,在地表现为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小宇宙表现为心肝脾肺肾,在季节表现为春夏秋冬长夏,在方位,东南西北中;在数理上,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在味觉上,酸苦甘辛咸等等…
阴阳五行通过不同范畴的不断转换,大千世界无不包罗在其中。时间,空间,物质是统一的,统一在五行之中。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互相之间表现在五行的生克。相生有生育、促进、扶助的意思;相克含有消灭、克制、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之间的生表现为生我,我生,克表现为克我,我克。以水为例:金生水,为生我;水生木,为我生;水克火,为我克;土克水,为克我。
五行的生克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弱水克不了旺火,弱火克不了旺金,弱金克不了旺木,弱木克不了旺土,弱土克不了旺水。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是在生与克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当生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事物就不断生长;当克的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事物就逐渐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