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晚安-114】这个痴迷纪录片的中国男人值得关注(文:陈世冰

【书香晚安-114】这个痴迷纪录片的中国男人值得关注(文:陈世冰

2016-11-01    11'53''

主播: 念念不忘书馆读者电台

54 3

介绍:
【书香晚安-114】这个痴迷纪录片的中国男人值得关注(文:陈世冰) 51分钟前 书香晚安 晚安留言 十几年前他就是年薪20万的记者,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他从铁饭碗的记者,变身为一个清贫的纪录片导演。他的纪录片没人投资,他想法设法自己垫钱,而比金钱上的拮据更困难的则是连拍摄对象都不配合的那种孤独。在豆瓣网上,他的6部纪录片评分都在8分以上(总分10分),而这个平均成绩在以苛刻毒舌著称的豆瓣网友中已实属高分。10年间,他痴迷地尝试着进入别人的生活,拍出了一系列别人从没有涉足过的纪录片。比如高考学生、普通打工者、市长、甚至从种植到制成衣服记录关于一株棉花的各个环节。他曾斩获香港金像奖,也是台湾金马奖历史上唯一一位蝉联最佳纪录片大奖的导演。他就是周浩。欢迎收听今晚的书香晚安,感受一种近似疯狂的执着,也希望那种韧劲与热情能传递给你。本期的书香晚安也将播放周浩获奖的纪录片《大同》片段。 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 总第114期 11:53 这个痴迷纪录片的中国男人值得关注 撰稿:陈世冰 朗读:Lidy   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直乏善可陈:数量多,质量低,影响力弱,缺乏观众和市场。最近几年偶有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这种情况下,中国纪录片导演们的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周浩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周浩的作品,总导演周艳的《大国崛起》、周兵的《故宫》、闫东的《南京1937》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纪录片,非常值得中学生观看。   2015年11月21日,中国台湾第52届金马奖揭晓,纪录片《大同》荣获最佳纪录片大奖,导演周浩也成为金马奖历史上唯一一位蝉联最佳纪录片大奖的导演。   周浩,参加工作之初在新华社,后来到了《南方周末》做记者。   2002年10月的一次采访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年,他徒步穿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流之地,去做一个地理报道。从海拔1000米上到5000米,再下到1800米,他走了12个小时。当时是秋天,满山的落叶像油画一样绵延不断。那一刻,他决定做一个拍纪录片的导演。   根本没有人会赞助他拍纪录片,他需要自掏腰包。朋友们纷纷劝他,你放着年薪二十万元的记者不做,去做一个赔钱的导演,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可他是铁了心,拿着比年轻记者还要少的工资到处拍片子。   拍纪录片《棉花》时,他前前后后花了8年的时间。为了走进棉花背后的各个环节,从种植、采摘,到棉纺、制成衣服,他需要一个一个环节去沟通。有的一听说要拍摄几个月,就直接拒绝了,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愿意接受拍摄。幸运的是,正是靠这百分之十的人,周浩拍出了棉花背后横跨五大洲的产业链,并荣获了第51届台湾金马最佳纪录片奖。   10年间,他痴迷地尝试着进入别人的生活,拍出了一系列别人从没有涉足过的纪录片。成名作《厚街》,拍的是东莞出租屋内打工者的众生相,包括日常起居、爱情故事,还有黑社会打群架的场景;《高三》拿了香港金像奖,拍的是福建武平一中的高三毕业班备考时琐碎而紧张的生活,真实而又令人心疼;《120的故事》和《差馆》,则是在急诊室和派出所这两个最常见又最不常见的空间里来回穿梭,人们隐忍、失态、爆发、耍赖的生活情景,真实而又荒诞。   他的6部纪录片在豆瓣网上,被以苛刻毒舌著称的豆瓣网友评分,竟然都在8分(总分10分)以上。荣获金马奖的《大同》,以原大同市长耿彦波为拍摄对象,立体地呈现了他在主政大同期间面对拆迁这个社会敏感问题时的改革和迷茫,竟拿到了9分。   他的作品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他依然很穷,一直自己垫钱拍纪录片。有专家说,周浩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记录者,他的纪录片,是一部21世纪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周浩却说,我只觉得安逸的青春是可耻的,我想做有意义的事情,仅此而已。 如果喜欢今晚的文字, 谢谢你的转发。 * 文内主题图图片来自:Jakob Owens (图文无关) * 本文作者: 陈世冰 * 文末播放的歌曲:齐一《致自己》 * 文中提及的纪录片:《大同》 * 《大同》(又名《中国市长》)由周浩执导的纪录片,记录了山西大同“造城市长”耿彦波任职期间在古城修复工作中的艰辛历程。该片在第52届台湾金马中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 本栏目编辑李庆治,本栏目招募志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