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留言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多,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在文学作品上创造出丰功伟绩的巴尔扎克,却在生意商场连连失意,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的他,是如何完成短暂的一生的?在面对重重压力的围堵,又是如何创作出一篇篇不朽之作的?
或许,有很多个夜晚巴尔扎克是这样的:那些无处安放的压力,搅拌在浓黑的咖啡里,穿过月色,再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巴尔扎克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经历,恰恰给了他创作中最难得的养分。巴尔扎克被后人奉为现实主义名家,我相信,他一定既浸泡在他笔下的现实中,也时常跳出现实,像个路人一样在一旁凝望和沉思那个时代……
2016年11月29日星期 二
总第 期
19:02
巴尔扎克:成功的作家 失败的商人
撰稿:陈翔 朗读:Lidy
1799年5月20日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诞辰,他用一部《人间喜剧》,道尽19世纪法国社会百态。
巴黎16区莱努合大街(Rue Raynouard)47号,坐落着一幢文艺复兴时期的老建筑。外观看上去不太起眼,下坡才能进入院子。建筑不大,也没怎么装修,狭窄的楼梯连接了上下三层,门前木牌上写着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名字。
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七年时光,租用了二楼的几个房间作为卧室、餐厅、书房、客厅,在这里完成了《贝姨》、《邦斯舅舅》等作品的创作,也把这里当成一个躲债的藏身所。由于他生前欠债太多,每当债主上门,他便从后门逃之夭夭。而据说在巴黎,他至少有十处以上的藏身地。如今,这里被辟为巴尔扎克故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的物品,他的收藏及手稿,供喜爱他的人参观纪念。
写作:理想也是债
看他的手稿和创作环境,不禁会对这位作家肃然起敬。一张一人宽的木桌,后面摆一把椅子,旁边是一个书架和小案桌,剩下的就只有余晖闪烁的黄昏透过玻璃窗在他脑海中勾勒出的奇异风景。大概再少有人像他一样,在这如囚室一般的荒芜里依然能感到日影的韵致,烟云的哀愁,依然能想象少女的倩丽,老妪的瘦削。他就坐在这样的屋子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一旦进入创作,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真实存在了,除了他自己在纸上创造的东西。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历史上最复杂,社会关系产生剧烈变化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普遍建立,贫富差距增大,拜金主义兴起,整个社会充满“铜臭”的气息,遍地是逐利者,到处是欺诈和罪责,“启蒙时代”的那些美好图景,一下变成了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巴尔扎克自己恰恰深受其害。当初他选择写作道路,父母是强烈反对的,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永远保障的手艺,一个无法保证稳定收入的“无用”之物。在巴尔扎克的固执坚持下,父亲让步,却与巴尔扎克签订合约,每月提供120法郎供其生活,两年之内如果没有写出成功的作品,便要求他必须做律师这份稳定的职业。
然而,巴尔扎克的第一部作品诗剧《克伦威尔》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迫于生计的压力,他只好暂时搁置理想,靠有受众的“流行小说”来挣钱。他用不同化名写了多部杂著,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商品,以至于他后来不承认这是自己写过的东西。
不过,依靠这些商品,他赚到了可观的收入,终于在经济上独立了起来,并设法寻找新的财路。他首先考虑了出版行业,决定与出版商合作出版古典名著的袖珍全集。但是,对经商并不熟悉的他,苦心经营三年,盘下的印刷厂和铸字厂终于全部倒闭,个人负债近万。于是那一时期,他不得不和各种出版人、债权人打交道,不得不面对高利贷盘剥、逼债、清算、敲诈勒索等一系列掠夺行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并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
于是,巴尔扎克下决心在文学上做出一番事业,立下志向说:“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而写作之于他,一方面是艺术家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也是挣钱还债、维持生活的工具。
投资:用更大的疯狂掩盖疯狂
巴尔扎克的父母曾经希望,巴尔扎克只要不写作,其他做什么都行。然而事实证明,巴尔扎克除了写作,其他做什么都失败了。
可以说对于写作,巴尔扎克是极其用心和严谨的。我仔细看过他的手稿,上面是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痕迹。据说印刷厂的工人对辨认他的手稿叫苦不迭,而他只要觉得还有修改的余地,即使被催稿,也要改到满意为止。他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勤奋和高产的作家,一天伏案工作至少12小时,甚至经常达到18个小时,《卢日里的秘密》在一夜之间完成,《老姑娘》花了三个晚上的工夫,在萨什用了三天时间,写成《幻灭》开头的100页……按说这样的高效高质,理应让巴尔扎克有着稳定可观的收入,无奈每当他拿到一笔钱,就会找到一个新的领域企图投资赚钱,却总是赔得一点儿不剩,然后再去借贷做更大的投资想要赚更多的钱填补上一个窟窿,却又赔个精光。于是大量的债款让他不得不像写作机器一样,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如果他对投资的严谨,有对文字严谨的一半,他的一生也不会如此穷困潦倒。1824年冬,他好不容易依靠写作有了一些收入后,又决定开启一次新的冒险事业。在出版商康乃尔向他提出自己有意做古典作家合集出版的时候,巴尔扎克想都没想就表示也要加入。只要听到有生意可做,他的理智就会被想象冲昏头脑,思考问题总被自己营造的幻象所支配。每笔商业投资,他总能像小说中灵感突然涌现一样,脑补出一幅细致入微的美好图景。当康乃尔先生和他谈古籍印成单行册时,他已经想象出它们被印成装帧精美的、带插图的整套丛书的样子,又似乎看到了读者络绎不绝购买丛书,爱不释手地抚摸它们的样子。商业计划还没有启动,他就已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了。
毫无疑问,出版计划流产了,合作伙伴把资金撤出,巴尔扎克却依然坚持,打算自己补钱做出版,而且,出版物还没有做出来,市场购买率也未经考察,他又各处借钱直接投入更大规模的生产,于是负债一万五千法郎之巨。然而巴尔扎克认为,捞回资本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更多的资本去冒险。他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不能只做出版,因为印刷商要价太高,所以要开设自己的印刷厂。他借钱开厂之后,还是非常投入的,每天清晨到黑夜,任何琐事都亲力亲为,但由于之前印刷书目过量,他只得低价将书卖给某书商,却被书商开了空头支票。然而这又一次的失败依然没有让巴尔扎克清醒过来,他决定继续用更多的投资来避免破产。出版生意即将沉没的时候,他抓住了印字馆当成救命稻草,于是第三次破产。
巴尔扎克对投资似乎怀有一种赌博的心态,越是商场上受过刺激,越企图发一笔大财以赢回自尊。从出版、印刷,到报纸、地产、银矿、股票、股东,他的失败都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发现机会,投入金钱,赔光家产,借债扩大投资,再次赔光。自从第一次投资失败,巴尔扎克终生都没有完全摆脱债务对他的困扰。
现实or理想主义?
巴尔扎克一生穷苦,当口袋空空的时候,头脑却空前丰满起来。或许是由于在商界苦苦挣扎的经历,让他在《人间喜剧》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有了深刻的把握和生动的描绘。经商、借债、挣扎、奋斗,这些痛苦的经历都成了《人间喜剧》中深刻揭示的主题,使他在自我的遭遇中抓住了时代社会的脉搏,对人生有了本质的认识。只可叹虽然他在写作中,对资产阶级的弊病认识得如此清晰,各种手段分析得极为到位,在人生后期,当有投资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依然作出和先前同样的判断。或许他在写作上是位现实主义作家,在生活中依然没法摆脱理想主义的捆绑。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这位文学大师,如果真在商场上处处得意,叱咤风云,想必就不会留下《人间喜剧》这样的不朽之作;如果不是债台高筑,也许就不会有这么高产,但也许就能活得更久一些。这样的生活模式于他而言,是苦不堪言还是乐在其中,抑或二者兼有,我们无从感受。可幸的是,巴尔扎克终究没有湮没在历史巨轮扬起的尘埃中。
他选择了写作,不断写作,在写作中获得收入,获得快感,获得自我,他依靠每天30包的咖啡支撑自己的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家,描绘和揭露资本主义世界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却终于,在将近二十年过度沉溺于咖啡的刺激后,由于组织中毒造成心脏老化,在1850年8月17日夜与世长辞,三天后,送葬的行列把巴尔扎克的遗体送到拉雪兹神父公墓,雨果和大仲马扶灵而行。雨果在墓前讲了话:“……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充实饱满的,他的作品比数不清的日子还要丰富。”
*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图片为法国图尔城街景,巴尔扎克出生于这座城市。
* 本文作者:陈翔,原文曾发表在《北京晚报》
* 文中提及的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 文中末尾播放的歌曲: Jasmine Thompson《Let Her Go》
* 本栏目编辑李庆治,本栏目招募志愿编辑
欢迎分享稿件,欢迎推荐原创文字,或参与朗读,投稿邮箱:tougao@nnbwyd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