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没有到过国外,我不知道外国是不是也会把各种崇尚道德,教人向善的词语挂在大街小巷。物质多到需要减肥,精神少到需要补钙。但减肥是人人看的到的,并附和上一句,别减了,不算胖,挺富态。而补钙要加上一句,这需要坚持,而且人和人的体质不同,吸收情况不同,而且很多钙还不是带有“蓝帽子”的正规保健品,与其又要坚持,又看不到效果,所以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了,坚持了也还没看到效果,最多只是心安。
其实,补钙还是能看出变化的。心安是能从行动上表现出来的。
正如今天文中所言: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方面由法律来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要有道德自觉。要改变“道德不自觉”的文化基因,我们还有很长、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总第185期
12:10
哄抢的背后
撰稿:孙贵颂 朗读:Lidy
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将一个地方的海床掀了起来,抬到比地面还要高两米的高度。放眼望去,海边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鲍鱼和大龙虾。看来当地居民可以吃免费大餐了。然而新西兰政府有规定:每人只能拿十个。在混乱的震后环境中,这个规定会有效吗?
结果是:当地居民非常守规矩,不去多吃多占。
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这里,会是一种什么情景?抢呗!甭说海滩上的鲍鱼和龙虾还是无主货,以前那些因翻车散在路边的有主的货,还不照样被附近的村民疯狂抢劫?这样的新闻,近两年有不少:有抢橘子苹果的,有抢饮料啤酒的,有抢冬瓜包菜的,还有抢洗涤剂的……有一辆拉橘子的大货车在兰州侧翻后,附近村民纷纷前去哄抢,闻声赶到的警察劝阻无效,只得鸣枪示警维护秩序。去年我的一位朋友,在荣乌高速公路上,还遇到一辆装载禽类的运输车倾翻,数万只小鸡散落在路上和高速护坡上。附近村民闻讯纷纷前来抓小鸡,有人开着三轮车,有人拿着尼龙袋,成车成袋地往回装。就连那些被堵在路上的司机,也幸灾乐祸地加入到抓小鸡的行列。
笔者小的时候,曾看到过有人去扒卡车上的煤块,甚至拿着带齿的钉耙往下耙。后来读《史记·管晏列传》,其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便觉得过去所见到的,都是一个“穷”字给闹的。一旦人们丰衣足食之后,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自然就会烟消云散。然而事实并不如我所愿。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绝不差那几斤橘子、几瓶饮料,但为什么一有“机遇”,照样见“益”勇为呢?这种行为,其实已经远离了穷富,甚至与需不需要都无关,只是一种占便宜的贪婪心理在作怪!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他在二战期间被困德国时看到的情景。1944年冬季,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乏燃料可能导致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政府只得允许市民上山砍树。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那些老弱树或劣质树,然后在上面画一个红圈。又出台规定:“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然而,当时德国的公务员早已尽数抽调到前线去了,行政管理近乎处于“真空”状态。一边是无人监管的死规定,一边是冻得瑟瑟发抖的大活人,要是放在我们这儿,结果可以想象。然而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乱砍滥伐的事。
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方面由法律来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要有道德自觉。要改变“道德不自觉”的文化基因,我们还有很长、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