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念念不忘私房图书馆整理并录制的有声栏目,每晚通过手机微站、微信、荔枝电台同步更新。欢迎推荐优秀稿件投稿请发至tougao@nnbwydh.com 如果喜欢谢谢转发。
书香晚安
晚安留言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又称“辞灶”,欢迎收听小年这一天为你定制的书香晚安。
辞灶又称送灶王爷爷,是一种汉族节日习俗。汉族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故汉族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总第194期
12:47
文人笔下的春节
撰稿:界面新闻 整理 朗读:Lidy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那么,春节在文人的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文人与春节之间又有哪些奇闻轶事呢?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用简单的笔墨无比细腻的描绘了小年的祭灶习俗。
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仅用寥寥数百字便将除夕前后的春节习俗描述殆尽。他在《岁尾年头随笔》中说“到了二十七八,已经忙着买菜肉,杀鸡鸭,井边灶前,要到夜晚十时才能够断绝人影。除夕,厅堂里收拾和陈设得像神殿一样,灯烛的光彩直摇晃到明天…… ‘开门炮’响过后,就是新正了。大人们忙着拜祖宗,接宾客,小孩子却沉醉在他们的种种娱乐里。”
而莫言在《故乡过年》中则记述了自己年夜饭时狂吃饺子的趣事。他说,“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事实上,吃到带钱饺子视为吉利的习俗如今依然广泛存在。
梁实秋与冰心则不约而同的在记录过年祭祖上花了些笔墨。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描写了当时北平的祭祖年俗,他写道,“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冰心则是记录了自己家中祭祖却不祭神,却将自己拿到的压岁钱交给了母亲保管的趣事。她在《童年的春节》中说,“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一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目前,我国仍有地区存在只祭祖、不祭神的习俗,而小孩子的压岁钱也多由家长保管。
当然,由于处在春节期间,文人也自然少不了对财神下一下笔墨。丰子恺在《过年》中就说道,“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并且还特意下重墨讲述了人们对于接财神的重视程度,“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如今,人们对财神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节日,早已成为我国灿烂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文人们通过对于春节浓墨重彩的描绘,让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民俗画卷在世人面前逐一呈现,让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世人面前逐一上演,对于传承、弘扬我国年俗文化,可谓是功勋卓著。
*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作者:界面新闻整理
* 今日文末播放的歌曲:夏天播放《褪变无路》
* 本栏目编辑李庆治,本栏目招募志愿编辑
欢迎分享稿件,欢迎推荐原创文字,或参与朗读,投稿邮箱:tougao@nnbwyd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