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发现

人物发现

2015-03-22    07'24''

主播: 860957

28 0

介绍: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欢迎收听本期的人物发现,我是你们的朋友 一群少不更事的大学生,借着暑假的时间心血来潮地想要为同一片蓝天下大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本以为支教会是一种奉献,现在看来,反而更是对我们精神的洗礼。夕阳绘美景,无私铸师魂。本期人物发现,带您走进甘肃省土桥乡佛殿湾小学,触摸校长周建国的那一颗对教育虔诚的心。 第一次来到佛殿湾小学支教,我们只是被这些纯真懂事的孩子感动,却忘记了这样一所偏远贫苦山区的小学历经了黄土高原的多少风风雨雨。而这里的校长,那样一个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老人,又演绎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平淡却不平凡的人生。这不仅仅是感动,而是穿梭那曲曲折折盘山路而来的一种震撼,一种力量。 白炽灯泡下,周校长脸上岁月的沟壑格外清晰,还有他怀念的神情,仿佛过往的一幕幕都历历在目,那些故事,喜悦的、心酸的、感动的,都由那纸包土烟卷上慢慢升腾的烟雾,娓娓道来。 37年前,当周建国还是一位热血沸腾、风华正茂的青年时,当像他这样有学历有目标的年轻人都进城闯荡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虽不足以改变中国历史,但却可以改变很多大山深处孩子的命运的决定:做一名乡村教师。尽管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他傻,尽管一个月只有5元仅够糊口的工资,尽管那时的教室还只是山壁上的黄土窑洞,书桌是木板,椅子是土墩,尽管条件不好又地处偏远,但他仍然充满了干劲,学生和老师都是斗志昂扬,仿佛20多岁时那刚劲有力的臂膀在黑板上划过的拼音字母还在闪现着。那时的他上进,要强,只有一个老师,一个人带三个年级,,六门教案,所有课都教。四点钟送完学生放学后,还参加着合作社分配的工作,干农活,套牲口,晚上就坐在煤油灯下备课、批作业。就这样,一晃十年,从小伙干到了而立之年。 如果说那时候年轻,有精力,有干劲,那接下来的27年呢,我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地坚守在这简陋的三尺讲台。在支教的这半个来月里,我们体会到了这里的艰辛,这还只是现在的环境,那以前呢,没水,没粮食,没菜,连柴火也要自己上山背,现在周校长还住在那里,生活仍是如此。“营养早餐”计划开始后,周校长要一周一次前往土桥乡教育区领取营养早餐,每次最少要带80斤,十多里路,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冬,有时甚至大冬天积雪覆盖整个路面。37年历风雨,37年育桃李,周校长在这几十年里辗转好几所小校,几乎是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而佛殿湾小学已经是他来过两次的地方了,而且很有可能这所小学将成为自己从事教育的终点站。 想起了初见周校长时,他与普通农民的打扮并无二致,黝黑的脸上泛着阳光和风痕迹,一道道皱纹是大山里风霜的勾勒,然而周身散发的却是卷卷书香,更是桃李芬芳诲人不倦的气质。那个时候,在小学刷着蓝漆的铁大门前等候已久的校长硬要帮着我们搬行李,泛着喜悦和激动的神情说,“来了就把这里当做自己家,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 周校长一直住在学校里,即使周末和假日也不回家,用他的话说,“习惯了,在这就觉着踏实,离开心里就不放心。”体活课时,他经常自己拿着小板凳在教室前看着娃娃们玩耍,怕哪个不小心磕着碰着。 小学的教师一直是缺乏的,毕竟没有多少人会愿意来这穷苦的地方。但是,抱着怎么也不能让娃娃们辍学的心态,周校长坚持了下来。那个时候他既是教务主任又是各个班的班主任,老教师年纪大,他就给批各科的作业、练习册还有作文,学生成绩下降就开始犯愁,没有休息的时候。 一晃几十年,校长的学生有的当了副局长,有的当了社主任,每每提起他们,校长的脸上都写满了自豪。他们也会经常回来看看,给孩子们买些书本文具带回来。校长的学生走出了大山,校长学生的孩子又成了校长的学生,这位这大山哺育的儿子,正是用自己坚韧的脊梁撑起乡村那片教育的天地。 学校的土院子里周校长挨着山坡种的月季花又开了,让我不禁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好了,本期的人物发现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期: 环球采风
下一期: 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