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情】20150401

【华夏风情】20150401

2015-04-01    09'54''

主播: 860957

22 1

介绍:
王安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国商鞅一语震吼,开大秦帝国之富强。千余年后,正是北宋赵氏一朝。宋朝素有积贫积弱之骂名,此番境况,自是与国制有关。北宋神宗即位,誓欲改制,复兴中原帝国之恢弘景象。其久慕江宁闲居一旧臣,遂启用之,北宋熙宁变法自此展开,而那江宁闲居之人,正是王安石。 王安石父亲王益,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下笔成文。稍长,随父亲宦游各地,体验民间疾苦。于此间所作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后王安石随父入京师,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后举中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未京试以入馆阁,调为鄞(吟)县知县。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王安石为度支判官期间,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始言变法,未得仁宗皇帝采纳。后声名愈隆,然朝廷多次请其入朝为官皆推辞。由此士大夫皆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利禄,遗憾无缘结识。后朝廷多次请其与人同修《起居注》,始往京师为官。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众士大夫都引为盛事。王安石声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神宗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是为“熙宁变法”,有青苗法,保甲法等。王安石变法之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之局势。然变法触动保守派利益,遭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以司马光为首,多次上书诤谏新法之弊端,同变法派展开论辩。保守派实则亦有意改革,但在政策上与变法派存在严重分歧。神宗表示应听取多方建议,王安石极力辩驳而不得,遂称病,继而欲辞官归隐,为神宗挽留。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之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 王安石有“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虽明知改革应当“缓而图之”,却于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以至于新法多引起民怨,王安石认为变法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神宗则认为应当听取百姓之言。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由再对新法提出非议。神宗不以为此“天变”为小事,认为是人事不修所致,变法之心开始动摇。三不足之说表现王安石于变法义无反顾之姿态,此亦为后世改革家所效仿。然王安石愈发陷于孤立境地,未有多方支持,变法自难得实行。慈圣、宣仁两太后亦在宋神宗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终将王安石罢相。 后神宗虽将王安石再度启用为相,然此时变法派分裂严重,神宗对其亦不如之前那般信任。既难得支持,新法推行更是举步维艰。神宗驾崩,哲宗尚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是为“元祐更化”。不久,王安石亦去世于江宁。哲宗亲政后虽再议变法,然此事变法派已成势利党人,终难得作为。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因较多,除前文所提,亦有用人不当、实施不力等。后人评价,亦说王安石思想过于超前。王安石痛于朝政腐朽不堪,天下安于苟且时久,敢以一人之力抗击守旧之人,可谓之勇;变法富国强兵之效甚著,可谓之智。然王安石终非完人,势力亦薄,反对声亦大,终至失败。新法既废,党争却又自此而始,实属遗憾之至。然王拗相公誓革天下之坚毅身姿,始终值得后人为之敬仰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