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情】20150506——狄青

【华夏风情】20150506——狄青

2015-05-06    10'54''

主播: 860957

15 1

介绍: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百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也不及也”。此一言,系出北宋尹洙(朱)。时北宋所恨,盖是那燕云十六州落于辽人之手,宋几任皇帝欲收之而未得。若一将军,领兵将其收回,逐辽国君臣于漠北,表功于太庙,此等荣誉,按尹洙之言,仍比不得一状元。由此可见北宋文人地位之高。宋皇帝感于五代武将动乱,遂于本朝极力限制武将权势,抬升文臣地位,且多以文人将兵。枢密院属军事机构,亦以文人做长官。而到仁宗时,却有一出身行伍之人担当枢密使,此一人,便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出身贫寒,年十六,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始其军旅生涯,精通骑马射击,此后于军中渐渐升迁。李元昊立西夏,宋夏交恶。西夏虽属小国,然宋军战斗力奇差,且频频失误,遂常败绩。仁宗亦是对此无奈沮丧,颇感耻辱。狄青却不同于其他将领,其所领部队常常战胜西夏军队。因宋军常战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遂常为先锋。狄青武功甚高,又于交战时,戴一铜面具,披头散发冲入敌阵,西夏兵闻之丧胆。狄青声名大震。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其谈论军事,很是欣赏,便将其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道:“此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以厚礼相待。范仲淹教狄青读《左氏春秋》,言道:“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自此改变志趣,研读兵书,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升迁不断。 仁宗素闻狄青声名,召见之。逢宋夏交战,未进京城。仁宗遂请一画师,至前线为狄青画像。仁宗将此画像挂于皇宫,整日对其大加赞赏,意图激励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果如仁宗所料,前线军士听闻此事,道是军功于今亦可大获尊重,很是兴奋。宋夏战争结束,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叛,宋军节节败退。仁宗所派文臣亦是无法阻止。狄青请愿前往,不久便将之扫平。仁宗大为高兴,遂决定升狄青为枢密使。 岂料仁宗此举却于朝中引起轩然大波。枢密院既历来由文人掌控,狄青出身行伍,为朝中文臣所不容。大臣纷纷上书诤谏,几天未决。仁宗其人谦逊和善,曾有一大臣上言,仁宗不听,欲拂袖而去。却遭该大臣拉住衣袖,不得已只得听从,即便如此,亦未见其发怒。然于狄青升任枢密使一事,仁宗很是果决。声色俱厉,让宰相同意此事。宰相见仁宗有愠色,知此事不可硬撑,遂欲采取缓兵之计,要仁宗准其回去办下此事。仁宗知其所想,遂要其于大殿旁阁间办下此事,否则不得离开,仁宗自己亦不离开。不得已,宰相只得下书升狄青为枢密使,成就北宋一遭奇事。 仁宗之所以如此器重狄青,是为激励大宋士兵,提升军队战斗力。然仁宗难料,此番举动却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狄青上任枢密使之时,因有事耽误。其枢密院下属迎接几天未来,十分烦闷,遂骂道,“迎一赤老,累日不来”。“赤老”为宋人对军人蔑称,其下属对其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然文臣对其虽然轻蔑讽刺,狄青对人却总是和善,文臣亦是无可奈何。谁料终出一事使得文臣成功将狄青拉下枢密使一位。古时房屋皆为土木结构,为防火,开封规定一过半夜,家中不许点灯。且于京城各高处建有“望火楼”,防患于未然。某夜望火楼一值班人瞧得狄青家中有火光,欲去救火。但枢密使不比旁人,需得通知上级,待到救火之时,狄青家早已没有火光。其实该火光息狄青府上祭奠先人所致,然狄青府上管家却忘记提前上报以免误会。此事看似虽小,却为文臣抓住把柄。五代后梁帝朱温,其未做皇帝之时,家中亦现出火光,待到人们救火之时却未见火事。后朱温便代唐自立。文臣便以此做文章,宰相文彦博更是以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提醒仁宗。仁宗无奈,只得同意免除狄青枢密使一位。狄青自是不服,问宰相原因,文彦博答到,“无他,朝廷疑尔”。狄青闻之无言,惊恐无奈。 后狄青贬至陈州,朝廷一月派两次使者去探视狄青,名为“抚慰”。狄青日夜折磨,终于“疽发髭”而死,年仅四十九岁。一代军伍传奇,身后留下声声控诉,宋代重文贱武之风,较五代可谓矫枉过正。狄青之死,虽事出北宋中期,已可谓昭北宋灭亡之前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