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消费了屠呦呦

谁消费了屠呦呦

2015-10-12    04'55''

主播: 860957

14 2

介绍:
10月5日,已经年逾80的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谓一夜之间火遍全国。在青蒿素面世之后40年,除了四年前因获拉斯克奖而让国人知道了屠呦呦,在获得诺奖之前,她并没有获得亲人之外的更多追捧与宠爱。而今天一夜成了世界名人,昔日书信竟也纸比金贵。 如果说莫言老家的玉米被掰,还可以勉强视作沾沾文气,那么这次屠呦呦的书信被拍卖,便只能视为赤裸裸的侵权。屠哟哟本人更是做出回应,对这些书信一不知情,二不同意。卖家指称,这些拍品中的三封书信,是从已故药理学家宋振玉的家人那儿意外获得的,网上卖出的书信绝对保真,都是自己5年前收购宋振玉先生遗物时一并买入的,买的时候几乎零成本。而现年85岁的屠呦呦对此已经记忆不清了,表示自己和宋振玉不是非常熟悉,只是在几十年前进行过合作,可能有些书信联系。 舆论爆发之后,卖家表示既然屠哟哟女士不同意这件事情,那么就不再售卖。我们以为终于感到了人世间的一点温情,但是号称“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的“孔夫子旧书网”却公开表示:屠呦呦信札是从废纸堆中抢救出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物主有权利转让;三封书信不涉个人隐私,甚至举例声称曾经有拍卖公司推出周作人的一批相关史料,只征得了周作人长孙的同意,强调征求屠呦呦和她的家人同意不太现实,如此厚颜无耻,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且不说私人信件除了收信人的所有权,还有写信人的著作权,单这隐私权,便不是“孔夫子旧书网”自说自话就能认定的。何况周作人的作品是因为去世已久,不得已只征得长孙同意,而屠呦呦女士尚在世,如何就不能征得其同意呢?这番说词,可见是存心想在获诺奖的屠呦呦身上碰一把知名度的瓷。 在莫言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了名人故居变成旅游圣地,灵感来源更要被捧上神坛,哪怕名人的一缕踪迹都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此次被拍卖书信的作者尚且在世,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售其隐私,罔顾其所有权和著作权,如果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些买卖者是否正在期待着这些书信在屠呦呦百年之后的升值呢?世人看上去是热爱科学、崇拜名人,其实此中掺杂了多少势利化了的功名与消费,恐怕只有屠呦呦心底感受最深刻。对于自己书信被拍卖的反对,当然不是眼红自己写的信被人卖了好价钱,自己却分文不得,而是一夜之间体会到了“人红是非多”的烦恼,诸多的闪光灯包围之下,安度晚年已是昨日旧梦。获诺奖之后门庭若市的屠呦呦,与世人喟叹的“人走茶凉”,构成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情世态,但对于功利化了的价值观来说,本质却都是以“价值”为取向,充满着势利的取舍。 面对这种名人炒作现象,我们本无可指责,毕竟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无论是家乡出了名人,还是家里珍藏着其大作,都是一件足以光耀门楣的事情。只是我们何时能不重虚名,真正的尊重他们呢?就好比现在高呼着屠奶奶的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屠呦呦长什么样子,青篙素是何方神圣。甚至在获奖之前,她可能只是大家眼中一个平凡的老太太,当年青篙素的发明也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尊重,我们如此疯狂的热爱,只是因为那个所谓的诺贝尔奖。
上一期: 一周要闻评说
下一期: 诺尔曼·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