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发布消息称,2016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从10月15日起开始报名,而此次“国考”最大的改变在于,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报考,这是国考首次仅面向“体制外”招录。
此前,“国考”在开放性与稳定性之间左右为难,既要向所有符合条件者敞开大门,尽可能广泛的吸收新鲜血液,又要避免干扰基层公务员队伍,避免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现象的产生。长期以来,在大部分人的认识中,中直机关公务员各项福利保障更好,工作地点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此饭碗的“含金量”更高。虽然追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无可厚非,但是从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角度来讲,切断中央国家机关对基层公务员系统的“虹吸”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
况且,国考与遴选、选调等针对“体制内”既有人员招录公务员的办法有很大区别,“国考”的考察侧重点并不在于报考者的履职成绩,更在于一个人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的潜质,在于其对体制的理解与感悟。在原先的报考规则下,个别徒有其表的基层公务员,只要考试能力强,适应“国考”规则,就有可能“鲤鱼跳龙门”,进入中央直属机构。中央国家机关固然需要基层公务员充实队伍,但也仅限于那些真正贴近群众、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利用规则来上位的投机者。
就此而言,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考”的公平性。此前,社会考生、应届毕业生及工作数年的基层公务员共同竞争同一职务。这些公务员更为熟悉该系统的话语体系,且本身就习惯了“政府思维”,能够更加顺利灵活的解答考题。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招考规则显然对公务员报考者更为有利。
同时,该改革将促进公务员系统的内外流动。既然体制内公务员不能报考,那么社会考生的通过率会明显上升,“国考”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针对普通公民的考试。毕竟从本质上讲,“国考”的目的比其他招录国家公务员的途径更加纯粹,即从普通公民到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转化通道。“国考”没必要也不应该承担太多的功能,只有专注于吸纳社会人士,才能实现“国考”的初衷。
我国的公务员系统,只存在岗位、级别的区别,并不存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不同体系的鸿沟。只要拥有公务员身份,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中央部委,变化的只是工作岗位和行政级别,属于公务员系统内的人才流动,而这种流动,某种意义上是“封闭”的。“国考”不允许在职公务员报考,有利于体制外人才的真正流动,完善制度的合理性。
当然,此番“国考”规则变化后,“省考”、“市考”等不同层级的公务员考试也应当随之改变。但是基层公务员“向上”的途径依旧存在,而且很有必要坚持和完善。无论如何,中央国家机关既需要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优秀基层公务员,也需要“体制外”的新鲜血液。而尽力地保持公平公正,才能为普通群众提供通道,更不致使基层工作人员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