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发现】—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人物发现】—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2015-11-23    07'20''

主播: 860957

114 7

介绍:
他是冷漠的宇宙观察者,他是冷酷的道德评判者,他又是冷静的思想者。他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由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置身其中,澎湃的激情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这是他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本期人物发现,让我们一起走近刘慈欣,走进他的科幻世界。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山西阳泉,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先后斩获了无数国内外文学大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首次获奖。 2015年10月18日,他再次凭借《三体》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才有资格获取。 然而,刘慈欣并非全职作家,他大学毕业近30年一直在山西阳泉的一个发电厂做工程师,不仅要朝九晚五地上班,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在刘慈欣看来,读科幻、写科幻,从一个科幻迷成长为科幻作家,其实都是出于对平淡生活的补偿心理。 小时候开始,刘慈欣渐渐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小伙伴不太一样,“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通过他的小说,人们被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价道:“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传统境界。但是刘慈欣的意义,远不限于想象的宏大瑰丽。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同时,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的面前,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而在描写手法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剧”或苏联经典科幻那样的文学特征,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甚至令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史诗气息。在令人感到宏大辉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细节上的认真,令读者感到无比的震撼。刘慈欣常常传达给作品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怀旧感,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设定常常带有强烈工业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伟的地球发动机、壮烈的月球粉碎,这些具有浓郁工业化色彩形成独特的粗野的美,在他的小说中被强烈地渲染着。除了对经典技术的怀恋,过往的生活的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迹。 作为一个作家,尤其是科幻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于刘慈欣来说,目前最大的困扰是对高科技发展的恐慌。指着桌上的录音笔、电脑和手机,刘慈欣曾表示 “这三样东西,已经完全超出科幻小说的预测了。科学的神奇感消失了,这极其致命,尤其对我写的、喜欢的这种描述未来科技的科幻。”这种恐慌从十几年前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就开始了,他感到很绝望,也经常在晚上突然醒来,对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失去信心。刘慈欣和《三体》的成功给中国的科幻带来了希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幻的兴起,很多事都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单凭一个人无法撑起整个中国的科幻界,未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做的就是期待并努力着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迎接属于我们国人的科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