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无疑是属于夜晚的,如果我们愿意,就可以听凭白天躲藏起来的想象以它最真实的方式到来,比如,一个“谈情说爱”的童话。
夜晚,所有的星星都睡着了,小小的小不点儿,却好像刚刚从沉睡中醒来,而且一醒来就要面对宇宙间某些最深奥的问题——“开始是什么?”
夜晚,所有的光亮都熄灭了,大大的大块头,却好像要点起一束火焰,照见某些心灵最深处的困惑——“你指的是什么的开始?”
“我们的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砰——’的一声,爱就来了。”
“快给我讲讲,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总能不断找到一个新的小小的开始。”
“那要是我改变了呢?”“你会更爱我吗?或者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不,我会非常爱你。永远。”
这是童话里小不点儿与大块头的对话,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或者是亲密的人之间的对话——关于爱和信任、满足和安慰、体谅和感激。
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父母是他们从外界得到仁慈和爱的最初和最重要的源泉,父母代表着“这个世界”。正是由于对父母的依恋,正是因为爱的映照和联结,孩子才发现了自我和外部世界。
可是,没有一个孩子的心,可以免于恐惧和怀疑。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建立在信任和爱的基础上,孩子就能在心中牢牢地树立起父母是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形象,这是他们获得情感安慰与和谐亲子关系的源泉,也是今后生活中所有亲密关系的发端。
小不点儿和大块头的对话,就包含着这样的“引导和帮助”,就包含着这样的“安慰与和谐”。
“这个爱好大好大,连我这么大的个子都装不下它。”
“这个爱来自我心中最深最深的地方。”
“我明天又会有一个新的爱给你,会和以前不一样。”
这个童话,给了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型——亲昵、坦诚、觉察、流溢、表达、控制,更牵动着他们和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安全感——爱和它的开始,处处都在。
“你在这里呀!”这好像是处在“分离焦虑”中的孩子得到的安慰。幼小的孩子对母亲的强烈依恋、离开母亲时担心失去母亲的原始恐惧、对母亲“消失和重现”问题的积极探索,这些心理状态的出现是孩子循序渐进的成长。
“你在这里呀!”这好像是躲猫猫游戏中的孩子得到的惊喜。脱离“魔法思维”阶段的孩子,不再用幻想来安慰自己,而是逐渐构建起一个客观世界。在这个稳定而连贯的客观世界中,人和物的出现和消失、来和去、开始和结束都遵循自身的规律,孩子开始在心智上对环境加以控制。
“你在这里呀!”这也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需求。“我知道你在这里”,“在我需要的时候你会回应我”,这种“确知凿凿”,代表着情感依附和信任的需要,也代表着相互回应的情感联结,是亲密关系的核心。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过:“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愿望。”那么,在这个童话里,心灵最深处的愿望,就是亲密——“就像水待在海中,就像叶子生在灌木丛,就像星星挂在夜空”。洛伦茨·保利创作《你在这里呀!》这个故事,就像在黑夜里和爱人说话,那些爱的词语被抑制了太久,终于流淌出来。
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说过:“每个孩子都画画,他们本能地知道画画不是关于复制一个东西或者场景,而是关于交流、关于创造、关于运用视觉的想象力。”卡琳·谢尔勒绘制《你在这里呀!》这个故事,就是把自己还原成孩子,在图画中交流、创造、运用想象力,并安插寓意,在图画中猜测、推敲和探索图画视觉中的隐喻,使故事更加敏锐、生动和丰富,直抵内心。画家把故事安放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维度里,先在浩淼深邃的宇宙中发问,日月星辰在夜幕中交相辉映,然后又回转到白昼时光,太阳照耀,雨水滋润,花木繁茂,河流清澈,亲密凝于一瞬,那样灿烂,那样真实。小不点儿和大块头的身体,从疏离到依偎和相拥,一个个画面传递了贴肤的温暖和实在。爱是被给予的,也是赢得的。犹疑得到了应答,不安得到了抚慰,爱得到了信任,这一切,又反馈给了外部世界——夜幕中的星星,围成了小不点儿和大块头的外形轮廓,仿佛在妙不可言的静默中,等待未来,等待所有的开始。
对于孩子,这样的童话与现实世界有着殊途同归的辉映,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敏感性”,建立满足、愉快和安全的关系;对于大人,这样的童话让他们重返纯真,仿佛又回到爱的记忆开始的地方,与童话中关于爱和亲密的信仰融为一体。
《你在这里呀!》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开始是什么?”这是一个笨笨的,但又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是什么的开始?宇宙的开始?还是所有思想的开始?
小不点儿那样小,小到只能抱住大块头的一小部分;大块头那样大,大到抱住小不点儿时要小心翼翼。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互相爱着对方,那种爱就像坚固的果核,永远不会改变。小不点儿想知道,开始是什么,当然,他想知道的是他与大块头爱的开始。小不点儿还想知道,是不是所有开始都有一个结束,当自己改变了,大块头还会爱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