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情》作者:王伟光

《土豆情》作者:王伟光

2022-11-14    14'47''

主播: 闲云🌥

314 1

介绍:
土 豆 情   文/王伟光(黑龙江)   土豆,学名“马铃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地域不同,别名很多:山药蛋、洋芋、地蛋、荷兰薯、天鹅蛋等。从情感来讲,我更钟爱“土豆”的称谓。简明的字义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爱,有我抹不去的乡愁! 我爱满眼的紫色花朵,她极尽耐心,为荒凉的大地描眉画唇。嗡嘤的蜜蜂、轻盈优雅的蜻蜓、翩跹的彩蝶、水灵灵的蝈蝈、蹦跳如箭的蚂蚱……都是她的粉丝。儿时的天真整天腻在这里,苞米碴子的浓香,逊色于土豆地的清香。 我爱埋在黑土里的果实,她是饥荒时的主食,贫穷日子的休闲食品,更是年节的奢侈品。我的童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在“低标准、瓜菜代”的日子里,与土豆结下不解之缘。 土豆是饥荒时的主食,一年四季不离餐桌,尤其青黄不接的季节,家中的米缸日日见薄,想维持正常生活,只能靠土豆接济。繁茂的土豆秧子下面,结着一串串大小不一的果实。妈妈从垄旁扒开土,将鸡蛋大小的土豆揪下,然后再埋上土,让她继续生长。回家后,把土豆洗净切成两半,贴在铁锅上,锅中央再放上一盆清水,撒上一把小米儿,就是全家人一顿饭。新土豆淀粉不多,却有清香味儿,放到碗里捣碎,拌上小葱大酱,很好吃,然后喝上一碗小米水饭溜溜缝儿,清汤寡水的肠胃就不再空旷。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大约两个月,才能吃到香喷喷的苞米面大饼子。 土豆是孩提时的休闲食品。冬季饿了,把土豆埋在火盆里烧,过一会儿,煳香四溢,甜面的瓤儿令人垂涎,仿佛冬季不再寒冷。有时把土豆切成片,放在炉盖儿上烤,两面都是嘎巴,堪称美食。有时挤占年猪的口粮,把烀熟的开花小土豆挑出来,剥皮朵颐。 土豆更是年节的奢侈品。比较有名的菜:猪肉炖粉条儿、土豆挂浆、地三鲜、粉皮儿炒肉、酸菜炖土豆丝儿,俗称:硬挺儿,都是童年时的期盼。平时改善生活,也离不开土豆。土豆模糊、粉面饼、粉面汤都是我所爱。即使土豆冻了,人们也舍不得扔掉,扒皮晒干,碾成粉烙饼,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老家在松嫩平原,人们十分重视土豆的种植。除了食用外,剩余部分还可以卖钱,虽然区区几十元钱,对于那个年月来说,已是不少的收入了,一个好劳动力,年收入不超过三百元。因此,每年分给各家的自留地,人们都像伺候儿女一样上心。平时的草木灰、家禽粪便、烂柴草沤成粪肥送到地里,来年生产队调茬种小麦都不用上肥。生产队也十分支持土豆种植,隔年到克山县买种薯,高产丰收,各家再把土豆卖给邻村当种薯,提高了不少收入。 如今生活富裕了,不再为温饱发愁,土豆却仍然没有离开我们,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步入高档酒店。“四烀一焖”(四烀:土豆、茄子、苞米、南瓜;一焖:鸡蛋焖子)、“土豆泥打饭包”、“土豆压排骨”、“大丰收”(土豆、茄子、玉米、南瓜、五花肉一起炖)都是叫得响的东北菜,享誉大江南北。炸薯片是孩子们的休闲美食;炸薯条是西餐的必备。至此我想起了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他赋予花生的美德,土豆毫不逊色,我深爱的土豆!(2022.10.7) 【衣非点评】 “土豆”情结 作者||衣非(裴志兴) 王伟光老师的《土豆情》,不夸张地说,我品读了不下5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倒不是作者的文章有多厉害、有多高傲,也不存在“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江南情调,更没有年轻人那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爱恋缠绵的墨迹,就是一篇回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乡间的苦乐年华、原汤原汁原滋原味的真实记录,和细微讲述“土豆”对当年当时当地人“情感”的叙事散文,笔墨无华,很接地气,耐人寻味。 这里边,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为主线,以建国初期东北农村的贫穷落后、农业的极不发达和农民那憨实质朴善良为大背景,以发生在那个时候的精彩鲜活故事为内容,用心剪裁、梳理和抒写,洋洋洒洒,一篇上千字的蕴含乡愁情结的乡土文学作品:《土豆情》跃然纸上,浓香馥郁,传遍东北乡间沃野,亦甜在广大读者的心里。 这里边,作者拿时间换空间,穿越时空隧道,同生长在黑土里的“土豆”对话,与乡间的“风土人情”叙旧,在漫野飘香的土豆地里徜徉。通篇文章一共八个自然段,开篇一启笔作者就先解释了“土豆”的称谓和生长的自然属性,借以引出作者对土豆的情感;引出其所要讲述的土豆对农家过苦日子时,所扮演的角色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进一步讲,引出作者的乡愁情结。随即,作者于第二段,画龙点睛式的描述了蜜蜂、蜻蜓、蝴蝶、蝈蝈、蚱蜢等一些小昆虫活跃在紫花浓郁的土豆地的人间乐园,阐释作者对土豆地的爱。接下来,作者在第三段以过度语的写作手法,概述土豆在那个年代东北乡间承载着的“青黄不接”,苦日子岁月离不开它;这一段话亦为作者于下文细解土豆的作用埋下伏笔。从第四段至第七段,作者依次写进“土豆是饥荒时的主食”“土豆是孩提时的休闲食品”“土豆更是年节的奢侈品”,其间的鲜活故事妙趣横生,生动感人,包括:妈妈去土豆地“摸摘”鸡蛋大小的新土豆(第四段),烤火盆里烧土豆和在炉盖上烤土豆片(第五段),年节时妈妈为一家人准备的猪肉炖粉条儿、土豆挂浆、地三鲜、粉皮儿炒肉、酸菜炖土豆丝儿等以土豆为主的丰盛菜肴(第六段);不仅如此,还将土豆变着花样食用,什么“土豆磨糊”“粉面饼”“粉面蒸饺”“粉面汤”等等,既好看又好吃,别有一番滋味。第八段,作者话锋一转,将视线拉回现在,土豆这个极为普通的食材,依然是餐桌上的重要菜品,连名牌酒馆、星级饭店亦有土豆的身影。 这里边,作者在构思《土豆情》上,动了一番心思。文章的主线是“土豆”,并沿着这根主线说开去,让土豆在那个年代、那段困难时期走进乡间百姓家,度过难熬的岁月;作者在布局《土豆情》上,以“引题”的弄墨手法和创作技巧渐入佳境,其间,所采撷的素材、截取的生活画面非常经典,让《土豆情》在蹉跎岁月里升华,于高潮中收笔;作者在抒怀《土豆情》上,“回顾”与“对比”并用,“叙事”与“议论”同行,间或的“倒叙”“直叙”“插叙”都在适当的段落着笔,让《土豆情》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演进,亦让作者打开记忆的闸门,酣畅淋漓地书写“土豆情”。 “土豆情”,从头到尾一路浏览,有如欣赏一部黑白老电影,有鲜活故事、有情感纠葛、有记忆里永远也抹不去的困难时期发生在东北乡间的那些事儿,而更深层面的则是“乡愁情结”。正如作者在收尾时引的典:“至此我想起了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他赋予花生的美德,土豆毫不逊色,我深爱的土豆。”(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