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之中,寻得勇气与力量
曾几何时,我们提及“朗读”,脑海中想到的是朗诵比赛中的口若悬河;舞台上的专业吟诵;或者是学生时代的“专属记忆”……
事实上,朗读,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那朗读,大概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形式。它不是机械化的“读”和“念”,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用声音为无声文字赋予新生命的艺术创作。
我们为什么要朗读?
朗读,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等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哪怕是其他学科,也需要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
朗读,能够使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加深,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越早接触朗读、越热爱朗读的孩子,语感能力越强。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孩子的思辨能力也就越强。
朗读,是感情的传递
朗读是传递爱意的一种方式。
当美的文字,通过满怀爱意声音表达出来,就会在听者的心里产生涟漪。
而几乎所有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朗读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朗读,是净化心灵的力量
总会有一种力量,它能让人在困顿、失意时,仍能保持着积极的希望。
朗读,无疑就是这种力量之一。文字中的真、善、美,通过声音的诠释,能够引领着一个人的内心走出困境。
朗读,虽然是一件“最”没有门槛的兴趣爱好,但必须要读,要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读进听者的心,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