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听众朋友们,今晚给大家分享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以及12位书友的读后感悟。(配音由校广播站同学提供) 《相约星期二》 来自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团委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二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沙龙的开办是给书友们提供一个交流读书方向和目的空间,分享收获和感悟的平台。让大家在交流和分享中更加轻松愉悦的遨游书海,体会一本本好书给我们展现的美妙人生。 第一期沙龙,12位书友分享了一本启迪人生的小书《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患了绝症的莫里老教授与他的学生米奇每个星期二相约在一起,一共十四周对人生的讨论。书友们读这本书两周时间,他们各有感悟,有的体悟的是人生,有的感受的都是生活,从这本小书中,他们收获的是生活的技巧,也有对人生的顿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收获。 书友张若兰就莫里老人吃饭的细节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莫里老人由刚开始的吃饭比较顺利到最后的吃不到嘴里。虽然行动不便,但还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被莫里老人的生活态度所深深感动。 李亚强认为,这本书是一位老师与学生的人生课堂,但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还谈不上什么人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莫里是一位合格的老师,米奇也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希望身边也能有像莫里一样的老师。看到莫里老人在患了绝症后依然乐观向上,传播他对人生的看法,告诉人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联想到自身,可能做不到像莫里老人那样,但会给他人分享这些,使他人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身为刚进入大学的一名学生,对于金钱利益没有什么追求。在大学生活中不应该每天都只是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做一个人。想到了网民的素质,同时联想到了老人扶不扶的问题,认为这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悲伤。 程丹丹拿到书后先看到了余秋雨为此书写的序,认为人生这个话题有些深奥。后来看过此书后认为在以后自己的生活里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选择,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的态度。莫里老人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面对生活非常乐观。坦然的面对疾病给他带来的所有不便和尴尬,努力地去化解这一切,教导身边的人怎样去施爱于人,并且接受爱。在米奇问莫里是否羡慕他现在有大好的青春年华时,莫里他并不羡慕,莫里认为只要经历过美好就足够了。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怎样施爱于人,要学会去倾听,在生活中人与人难免有一些小摩擦,如果人与人能够倾听别人内心的想法,那么相信这些小摩擦就能迎刃而解。 杨倬拿到书时认为自己不太喜欢这种说教类的书籍,当看到里面的内容时,觉得特别有深度。认为莫里是一位非常乐观的人,也非常享受生活,用实践来证明生命要过得有意义。米奇在毕业后,成了曾经在大学生活中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为物质追求而生活人,后来与教授相见后再次在精神上的洗礼。莫里说过一段话:“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现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意识到在寝室睡觉、玩乐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该审视自己的生活,充实自己。像莫里一样完美的过好每一天。莫里与媒体大亨的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上的追求。我们不要每天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把眼界放宽一点。莫里对死亡的态度是“只有你学会了怎么死,才能学会怎么活”要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张朦认为,莫里身为一位老人,既有老人的从容淡定,又有儿童心灵的单纯和宁静。从刚开始的没有什么感觉到最后敬佩他。大丈夫能屈能伸,能把痛苦的事情放下来是一种屈。在这种情况下,还把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他人。最大的影响之一是书中的一句话“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以前看书都是跟着作者的思想走,以后看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别人。”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比较困难,以后要慢慢去学会这一点。 马茹艳认为这本书容易读,比较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有些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抱怨,莫里才是最有资格谈论自怜的人。但莫里并不抱怨依然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太过于追求物质上的生活就会非常忙,“忙”这个字,竖心旁加上一个亡,就说明心死了。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莫里从小生活就很缺乏爱,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的爱,就更应该给他人。在谈论家庭这一方面,就业老师曾问过一个问题“你的妻子、父母和孩子如果两个人留在你身边你会选择谁?”同学们回答各不相同,老师说应该选择爱人,父母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你的孩子将来也会拥有自己的家庭,只有爱人才会一直陪伴着你。 毋杰莉认为,莫里就如同木槿花般,坚韧,永恒美丽,生命力极强,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性格。如果对你没有多大用的文化你就可以选择有所取舍。例如现在的一些外来文化,等等。莫里他们谈论自怜的时候,想到了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做一件事,只要你内心坚定一个心念,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成功。老并不可怕,《论语》中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只有经历了,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并提出了这本书的原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莫里的有些情感并没有表达出来。 申亚新认为,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心灵鸡汤。余秋雨老人在1998年为这本书做序。看到序,第一个先想到的人是于娟。因为她和莫里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有一定的知识素养,都是突然患病,留下了很多人生思考。不同的是她比莫里还很年轻。珍惜当下,关心自己的身体,珍惜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不要过于注重金钱而忽视享受生活。申亚新认为人如果没有欲望,现在的社会就不会发展。如果我们不把时间花费在琐事上,我们会知道颐和酒店事件吗?我们会知道哪个国家地震吗?我们还会关心国家的存亡吗?人要学会去享受,当成功时,你要享受。当你失败时,你同样要享受。要享受生活所带来的一切。你自己永远有自己的活法,信任具有相互力。要让别人信任你,记得要先信任别人。书的整体要我们积极向上,珍惜当下,学会爱与被爱,不要太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当然,却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也并不意味着书的内容全部都是对的。 王道军在本书中看到的是生活需要的东西:一、生活要有追求,追求不是物欲的享受,追求相对于忍受,要追求自己能够得到的享受,或者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得到的享受;二、生活需要勇气,莫里在生活中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死亡,他勇敢面对死亡,是向死而生的勇气;三、生活要有意义,以积极心态面对你的人生,不抱怨,不埋怨,积极参与你周围的世界;四、生活要有耐心,如书中所说当你学会面对了死亡,也就学会了生活,重活一次,拿等待死亡的耐心来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不枯燥,生活无难事。 李昂则从自身的生活经历来讲述了他对此书的一点点理解。他觉得家庭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当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充满正能量时,处理看待问题的心态也会使事情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也会将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到身边的人。在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认清自己,再去看待别人,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 彭自康与书友们分享了大学初读此书和现在重读的体会。他推荐本书作为首期书目,是因为这本小书对他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在大学焦虑的时光中被浇醒,想做好一个不同的自己。他谈了几点体会:一是看淡物的需求。像书中所言:“爱是唯一理性的”,凡是物质能够满足的愿望、金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非永恒的。爱是一种情感,具有不可替代性,友情、亲情是这世间最坚固的永恒。二是生活需要“向死后生”的勇气。最能教育到自己参悟人生真谛的就是直面死亡,“要有留下些什么”之类的重大思考。年轻、健康、幸运的时刻,越要脚踏实地,慢慢的积累自己。任何事情绝不能一蹴而就,人生更需慢慢地积累。痛苦、不顺、焦虑的时刻,要经常给自己放个假、减减压,煲一碗心灵鸡汤。人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刻要细心领略别样的风采。三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万物最美的东西都在世间,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四是正确看待焦虑。焦虑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就产生了焦虑。生活应该有适度的焦虑,焦虑激励人前进,帮助人成长。适度焦虑,会使我们更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每一天有三个8小时,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还有八小时用来决定未来。就让我们用这8个小时来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五是学会宽容和忍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恋人,亲人,朋友,都要先看清自己。要学会看清自己,自己没有的也不要去强迫别人,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都一样,那么社会将不是五彩斑斓的。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也让我们自己的世界变大,我们接触的人、事变多,要更加积极参与其中,不做看客、不当过客。六是青年时期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就业问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时,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的未必是自己喜欢的,在当下最要紧的是要储备自己,慢慢锻炼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不行的地方慢慢做到很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不是自己的强项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 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以水流量最大、流域最广、支流最多而出名。同样,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条支流,它们相互碰撞融合就能汇成文化长河。爱读书的同学们快点来加入吧。我们共同努力使五彩的青春更加绚烂。 记录:杜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