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物,一段传奇,他们用艰辛缔造传奇,用成功诠释生命。大家好,这里是河南财专广播站,我是本期主播:左冠鑫。欢迎走进本期《名人之路》。本期节目向您介绍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的故事。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
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这是一条无关“一夜成名”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
这是一个奇特的元宵节,身在澳洲,正逢盛夏。
直播开始了,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董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这场在上海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之间连线、向全球127个国家转播的大型直播音乐会,她已经闭门不出一个星期了。
抵达悉尼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从早上醒来就开始背台词,直至晚上入睡,连刷牙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所有中英文台词早已烂熟于心,可悉尼是什么样子,她却全然不知。
双语主持、现场直播、和老外搭档、身在异国……她有太多紧张的理由。
然而,当上海大剧院现场的镜头跨过重洋,传送到眼前时,她赫然发现,在上海主场的两位主持人也格外紧张,她顿时释然。
而后的两个小时,直播进行得精彩、顺利、分毫不差,董卿的表现堪称完美。
就在第二年,她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那时候,董卿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新上海游记》等栏目收视不俗。一切都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
2002年春节刚过,央视成立西部频道,频道总监尹力正是上年“金话筒”奖的评委之一,他对董卿印象颇深,向央视力荐董卿。
笔试、面试、试镜,一一顺利过关。最后关头,董卿踌躇了。她现在工作如鱼得水,要放弃这一切,需要割舍的太多了。
她并不是那么勇敢,也经历了痛苦的纠结,而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迈出了这一步。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而是给我身后的团队,给我所归属的央视。”显然,是央视这个汇聚人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平台,塑造了今天的董卿。
董卿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我是捧着一颗赤子之心站在舞台上。”
说这话的董卿脸上有一种别样的光彩,那是在重压之下的完美绽放……
没有捷径
进入央视后,董卿度过了一段极为清苦、寂寞的时光。
当时西部频道录制节目的地点远在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站在大兴的街头,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
那样的时刻,她会想起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
董卿在央视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魅力12》。两场节目录下来,制片人很意外——新来的这位主持人不死背台词,还敢于对节目提出建议,他对编导们说,以后你们多听听董卿的意见。受到鼓励的董卿开始为每期节目熬夜。她不再单纯依赖撰稿人提供的台本,而是努力发掘制片、编导没有想到的部分。
董卿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等待着。
于是,2004年为她而来。
那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着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
有点儿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由于节目涉及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有些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但每到一处,她都立刻收起一路的风尘和疲惫,情绪饱满地走上舞台。
就这样,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
后来,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只怕辜负了观众
2005年,董卿把握住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她在央视春晚的第一次亮相出奇地精彩,观众们因此记住并且喜欢上了这张亲切的新面孔。
而后一连12年春晚,她都担纲重任,也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晚会上频频露面,毫无争议地成为央视当家花旦。
这些风光没有让她飘飘然,她依然喜欢独守清静。她说,舞台太绚烂、太喧哗了,当走下舞台后,需要去做些调整,让自己踏实下来。打扫卫生、洗衣服、换被面,她用这样朴素而家常的方式让自己回归生活。
董卿不曾忘记,那次在上海直播一场新年音乐会,毫无预兆地,她忽然口吃,还把一句话重复了两次。也不算严重,没人在意,她却无法释怀,难受得要命。
那年的“青歌赛”,她不慎念错一位选手的成绩。结束直播后,领导说,今后要注意啊。她陡然崩溃,就在会议现场,当着同事的面流下泪来。
一次,董卿在一天里录了两期节目。因为时间过于紧凑,录第二期节目时她自觉状态不佳,而其他人并没发现这期节目有何不妥。回家后,她定定地坐在客厅里反省,从深夜12点坐到了凌晨3点,因为她觉得,“等到别人都觉得你有问题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就这样,别人看见完美,她却历经艰辛。她对自己认真得近乎苛刻,只因为太害怕辜负了观众,辜负了这个舞台。
主持人的责任
在将马东误称为“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后,马东曾安慰董卿:“你要相信,观众一定会原谅你,因为他们看得见你为这个舞台付出的一切。”
对此,她心存感恩。
是的,董卿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观众看得见,但她在舞台背后下的工夫却是观众看不见的。
为了“刨出”青歌赛选手身上的亮点、火花,她抛开撰稿词,在台下跟每一位选手聊天,因为人数众多,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有人问董卿,做了那么多“观众看不见”的事,是为什么?
她说了两个字:责任。“站在这里,尤其是站在央视这样的平台上,我不是来沽名钓誉的。”她时刻做着准备,“一个是长期的准备,比如看书读报,积累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和趣味高尚的人;一个是短期准备,就是在接到任务后拼尽全力。”
2010年底,董卿参与主持了一档中俄跨国寻亲节目《等着我》。俄罗斯方面的主持人伊戈尔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老主持人,起初并没把董卿放在眼里。但正式录制时,董卿从讲述6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一位位嘉宾,到现场采访,一人挑起大梁,几乎说了整整3个小时。后来,伊戈尔专门给央视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特别提到了中方的主持人董卿,称赞她“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