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节选) / 碑林路人
小时候喜欢读书,虽然都是些闲书,却也在书里读到了很多让我心潮澎湃的故事。那时候也隐隐的知道,大抵有风骨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可是每个朝代都会三三两两的出现一些有风骨的人,于是,便有了一些流传至今的故事。
看过林徽因的诗歌和散文,开始以为她只是风花雪夜的缠绵,和心如夏花的委婉。后来看到一本书,书里写着,有一天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若日军攻入四川,大家都没有了退路怎么办?林徽因从容地答到:“我们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是有一条后路的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看到这段话,我对林徽因的敬佩油然而生。
什么是风骨,就是面对屈辱、面对利诱,依旧坚持着自己内心的主张。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不畏生死的顽强的风度与气质。
读书人多是有风骨的,因为他们早就从书中看见过舍身取义的故事,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之所以变得没有了风骨,是因为周遭的人群没有了敬仰之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风骨就是站在仁义之上的一口气。所谓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就是有一种风骨,让人有了浩气凛然的矜持和自重。
从苏武牧羊到嵇康的广陵散,从陶渊明蔑视功名退守桃花源,到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中国历史上风骨卓然的汉子们不胜枚举。风骨既是气节也是坚持真理的舍命的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