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大哲之人,庄子和王阳明绝对榜上有名。
庄子擅长讲故事,他让人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条鱼,象征了庄子的三重人生智慧:
“不滞于物,不乱于人,不困于心。”
而王阳明,则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在人生选择上,两位先哲都希望人类可以不断超越世俗,从种种虚伪造作中破茧而出,奔向真实的自己。
正如《菜根谭》所言: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人生种种烦恼与痛苦,大多来源于自己的心。
看懂了庄子笔下的三条鱼,与王阳明心中的一朵花,心解脱了,人也就自在了。
1
庄子的三条鱼
第一条鱼:北冥之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鸟,遨游千里。
但是就这样的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这说明什么呢?
一个人再强大,也需要凭借外物,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世俗自由。
无论财富权势,还是人脉名誉,终究是外物,总有一日你会失去所有这些。
所以说真正的自由,一定是你内心的充实与觉悟。
庄子说: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
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尊重天道,跟着自然的节奏行动,才能真正的自由。
第二条鱼:濠梁之鱼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惠子答:“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人活得怎样,说到底,只有自己知道。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选择活在别人眼里,曲意逢迎,小心演戏。
而实际上,你的悲欢,从未在别人眼里。
活在别人眼里,是面子,自己活得漂亮,才是里子。
人生百年,不要活在别人眼里,要活在自己心里。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三条鱼:江湖之鱼
《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两条鱼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放弃彼此的恩怨,给彼此一条生路,是一个人的通达。
鲁迅曾写: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苏轼也曾说: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一种纠缠和绑定。
人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格局,着眼于未来。
去看更大的山河,去见更广阔的人间。
2
王阳明的一朵花
心中之花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
“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
你看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
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寂然,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
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
一样东西,没有进入你的视野,你的内心,就不存在意义。
换句话来说:万事万物都在你心里,心即天理,心就是良知。
天地人物,都是以这人心的一点灵明,人的良知,也是天地万物的灵明。
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都只为你而来,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世界就在你的心中,心美好,一切都美好。
▽
有哲人说过:“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放下眼前的是非苟且,用美好的心灵面对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也会以美好待你。
放下荣辱得失,忽略种种偏见与成见,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最美的样子。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所谓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清莲对此深以为然。身处纷繁之世,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尝试不被外物的喧嚣所淹没,以自由、自得、自处的澄澈之心,妥帖安放自己的灵魂。如此,可好?
与众书友共勉。遥祝各位新朋旧友,新年吉祥,乐满华堂,福杯满溢……我是清莲,咱们下次再见